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危機總帶來變革

佛利民說過:「只有危機──無論是確實存在的還是僅僅是感覺上的危機──才會產生真正的變革。」忘記了這是在哪裡讀到而記下的。

危機都不受歡迎,因為危意味着對現實的大規模衝擊,意味着動盪。不管是哪個領域──金融、文化、糧食、自然等等──的危機,都必定會造成一定震動。而人總是尋求穩定,希望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環境下安穩地過日子,安居樂業。如果不是實在過不去,就不要有大的波動。滾石無苔嘛,沒有穩定就難有積累。

這是人的自然慣性,怪不得誰。可也就是這樣的慣性,使一些東西難以改變,即使是不好的、惡劣的東西。只要是定了下來的,要改就很難。

今日在報上讀到一篇很好的文章:《眾生未有上下等,一國何分左右行?》,說的也就是這樣的慣性。所謂「左右行」,是指行車時是靠左行還靠右行。作者的筆名叫椅子,據說是本港大學的著名學者。文章就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二道路屬靠右行駛,而香港從沒有考慮改弦易轍跟內地的行車規則談起,講到香港的短視。

這樣的傷筋動骨改變,牽涉到重大利益,要改真的不易。考慮到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態,更加不敢想像如何改革。但很多事情,是到頭來必然要改變的,主動地、有計劃地、及早地改,總比拖到不改不行才進行好。

等到什麼時候?等到危機爆發的時候。危機也就是機遇,用佛利民所說的可以進行變革的機遇。

「有危就有機」現在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但這樣說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真正積極去看待危機的其實並不多。

以當前的甲型H1N1流感危機為例,全世界因為危機如在眉睫,在防疫上空前成功。可是由於流感殺傷力不如想像的大,就有人出來認為有關當局小題大做了,認為危機是人為的。《華盛頓郵報》有評論指出,如果不是各國都如臨大敵,我們如今可能已陷入比H1N1進一步惡化變種更危險的局面。

從客觀上說,不管你是否積極去想去做,危機多少會催生出變革。因為危機總是把舊的事物顛覆了,舊的「破」了,就為新的「立」讓出位置來。真正的變革大多是這樣出現的。美國有了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才有了羅斯福的新政。香港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才有了一系列更嚴謹的金融監管新措施(本來想做但做不了)。

也不是有了危機就一定有變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並沒有帶來變革,巴黎和會完全是歐洲舊秩序、舊思維的新洗牌,是新一回合的弱肉強食。這為新的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做了鋪墊,終於產生出戰後以來的世界新秩序。

我們當前也面對着種種或新或舊的危機:四川大地震、六四、豬流感、金融海嘯……。每個危機都付出了重大代價,但也必然醞釀着、或者催生了新的變革。

但你看到的是什麼?仍然是沉重代價的陰影,還是變革的光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