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段日子對傳媒誤用動賓詞較敏感,有時會隨手記下,其中有: 放手愛爾蘭、攜手復旦大學、把脈長江、致敬中國軍人、魁梧男表白女大學生遭拒、跟風網絡大V、探班荷里活好友、升級他的3D打印機、接軌世界一流......。近日則一再見到:起底核子基因、起底張核子、起底張珊珊。
其中的放手、攜手、把脈、致敬、表白、跟風、探班、升級、接軌、起底都是動賓雙字詞,也是動賓短語。
再上網瀏覽一下,在內地網頁讀到: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對話意大利古老圖書館、品味經典、取材真實案件、亮相印度尼西亞國際書展、助力金雞獎國際化進程、亮相香港「粵劇日」活動、助力實現傳統文化發展;在香港網頁讀到:舒淇馮德倫拍拖捧場、鄭爽簽約我們美國分公司。在台灣網頁讀到:「XX燒肉」插旗天母(天母是台北一個商場)!
賦能、對話、品味、取材、亮相、助力、拍拖、簽約、插旗,都有明顯的「動+賓」結構,只要對中文有一定根柢、對中文有充分語感,該不會在後面加上兀突的賓語,大家日常不會這樣說話。
這樣的誤用,在香港有時被美其名為港式中文而不予應有的警惕。在內地和台灣,也有學者注意這些誤用。內地大連有學者以「動賓複合詞帶賓語在報紙標題中的應用評析」為文,羅列了報上見到的標題:紀念先烈讓位補習班、國際海運會落戶大連、車商激情約會春天、解密中共中央黨校、另類「走婚」一族悄然現身都市。文章指出,動賓詞這些變異用法打破了傳統語法規則,雖有簡潔、新穎的一面,但出現在正規、有影響力的媒體上,應該值得商榷。
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張莉萍有「漢語動賓式離合詞之習得研究」一文,主要是分析外籍學生對「投票」和「畢業」兩詞的運用,其中有動與賓分離的運用,例如投票可以有「請投我一票」等等變化。外國人沒有中國語言的母語基礎,要掌握動賓詞似乎困難得多。
反過來,中國人對動賓詞的誤用,還有大量其他語法錯誤,很可能是受到外語(主要是英語)影響所致。在香港,自認為英文好過中文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的英文是否真的好姑且不說,中文不那麼好則較確定。結果是語言表達、思維方式都不自覺地受到英語左右。
余光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指出過港台當代中文的這一問題,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 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文中指出,「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輕,有暗有明,但其範圍愈益擴大,其現象愈益昭彰,頗有加速之勢。」結果是「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而且「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
大陸對外開放以來,學英語的越來越多;如今,中國學英語的人口一定多過英語國家的人口。「學壞了」的英式中文隨之泛濫。就我所見,動賓雙字詞誤用的情況,內地遠比港台嚴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