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抽離:看清河流的來龍去胍

一位從未獨自生活過的高僧一個人躲進深山,從總受群眾簇擁到獨處天地之間,開始時很不適應,連生存都成問題,生火就是很大的考驗;後來總算活下來了,進入新常態,反而感受到自由和解放。

他這樣閉關四年後有一個體會:不少人害怕獨處,覺得孤獨、寂寞,是因為思念己逝的過去 ,期盼不稳定的將來,心念跳來跳去,不知道何去何從。

他常這樣比喻:一個人處身河中,被水包圍着,但不知道河水有多深,河流有多長,不知道河流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站在岸邊高處的人,不在水中,卻能清楚看到整體環境,看到河流在起伏的大地曲折流動的來龍去胍。

他因而建議人們每天找個獨處的時光,那怕五分鐘十分鐘,放下手機等讓人分心的事物。他指出,有些人想事情 ,喜歡獨自走到街上,在放鬆的狀態下,很容易就得到新意念;相反,困在屋裡,諸多考量,總看不見整體局面,苦惱不堪。

西方網上有創作人作調查:你的最佳意念是在什麼地方閃現的?(Where do you come up with your best ideas?)最熱門答案是:散步時、跑步時、旅行時(在飛機上、在機場、在火車巴士上)、一覺醒來之時、在交談中、在聆聽有聲書籍時、淋浴時,鮮有人說是坐着苦思冥想想出來的。

後來成為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原稿,田漢寫在香煙包裝紙的背面上。有第二國歌之稱的《歌唱祖國》的詞曲由王莘創作,最初的歌詞也是在火車上拿香煙紙包寫下來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意識力叫「連結」(association)。人一旦與一種說法、思想、觀念真正「連結」起來,會失去外部意識,由之產生的氣憤、恐懼、嫉妒、愛、驕傲或其他強烈情緒,往往沒有邏輯性。

與之相反的是「抽離」 (dissociation),這是產生外部意識的過程,會想到「你自己」、「要停下來看看」、「要退一步想想」、「要從某種處境中脫離出來」。「抽離」的情緒狀態講究邏輯、計劃、秩序、方法、理性,可以防止我們「失去控制」,使我們去理解了一個概念:行動要面對什麼後果?

「抽離」就像從思想、意識上把自己從地面、從河流中提升起來,到上空向下看自己,擁有航拍機一樣的視角,重新審視處身的環境;也可以從其他不同的角度,如房間一角,從山尖上遠距離地觀察,模糊掉具體細節而看得更全面‘更客觀,也更有時間、歷史意識。

要躲進山中去閉關四年太難了,但任何時候都想到抽離、適當抽離非常有必要。(有朋友不能躲進「山中」,躲到了「中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