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在冷戰時代作為妖魔化蘇中的名詞提出來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爭議、研究、沉澱,至今沒有找到一種具體的魔法般的過程、手段可以叫做「洗腦」。
《洗腦: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一書根據美國、英國的解禁文件,詳細講述了西方大量的國家安全刑偵案例,都是把抓到敵方間牒、俘虜、恐怖分子「洗腦」或「反洗腦」的隱秘過程,涉及大量不人道手段。可是案例都證明,這些手段成效甚微,或基本無效;最有效的還是人類幾千年來在權力爭奪中重複使用的各種嚴刑逼供。
《洗腦心理學》認為,「洗腦」更確切地說是一個集合名詞,即是一系列具體的社會心理控制過程的總稱。當要影響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思想與行為時,這些具體的方法可能部分或全部發揮作用,有顯性的,有隱性的。顯性的,如邪教、政黨會依賴的組織力量,可能對對象實行高度強制。廣告、媒體、教育等則屬隱性或軟性。
廣告有意識地設法改變人們的思想,屬暗中「洗腦」。它面對廣大人群,可能是普羅公眾,或特定受眾,都是一對多。它的影響力看來很薄弱,但時間一長,影響力積累到一定的量,會形成不可挑戰的背景。例如消費文化。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面對數之不盡的商業廣告,很難說某一個廣告造就了公眾的消費文化,然而當追求享樂、追求新產品的文化在整個社會興起,可以清晰看到,廣告對幾乎所有人的消費思想和行為都產生了巨大作用。
書中的第三章講「勸說的力量」,引述加拿大幽默作家 Stephen Leacock 的話說:「廣告可看作是一種長久蒙蔽人類智慧以期從中賺錢的技巧。」《韋氏大詞典》中「洗腦」詞條有兩個定義,一是政治、社會、宗教上的強行灌輸;二是通過宣傳或推銷去說服。相同的是,都「運用壓力駕馭受害者理智思考自身處境和信仰的能力」。
書中注意到公眾傳媒對人們的深遠影響。傳媒本該是對「真實生活」的客觀報道、描繪,卻「可以在完全沒有被察覺到的情況下塑造我們的行為」,報道和描繪「可能有點像邪教分子對於現實的看法,與真實的事物相差甚遠」。
這書出版十餘年以來,傳媒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一輩主要的信息來源,信息的報道和描繪與「真實生活」的距離更遠,亦更接近「邪教分子對於現實的看法」。從歐美國家出現大批「土生」穆斯林恐怖分子可見,網上媒體脫離現實的宣傳有多大威力。
「洗腦」既針對理性,亦針對情感、情緒。書中指出,「洗腦」不僅涉及人的認知,而且涉及情感。大腦把強烈情感和抽象觀念聯繫起來的能力,意味着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將一個產品、一個理念同某種基本慾望聯繫起來。
書中指出「洗腦」對人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影響:「『洗腦』能喚起人們對失去控制的恐懼、對被他人利用和支配的恐懼,以及對失去個人身份的恐懼。」
不妨與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比較。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感到有外來聲音(外星人、CIA、魔鬼等等)在指使行動,被成功「洗腦」者卻會建立起自我認同感,「自願為最終行為承擔責任」,勇武爭先,甚至做人肉炸彈,從恐懼走到恐怖。
欣賞閣下網誌數年, 十分欣賞閣下的文學素養
回覆刪除但以此一篇文, 用「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一輩主要的信息來源」作為暗示/明示年青人被洗腦, 恐怕完全站不住腳
在我的日常觀察來看 (包括維穩群組/激進群組), 長輩才是「被社交媒體洗腦」的主要對象
如果要數假消息/偏頗文章, 維穩群組絕對遙遙領先 (可參考 "求驗傳媒" 群組)
論仇恨留言如「打死佢」、「打得好」、「死曱甴」, 恐怕維穩群組支持者絕對係表表者
少許補充:
刪除不少外國的研究亦指出 (用「證明」我認為太武斷), 長者對假消息的識別能力不會比年青人高
https://www.hk01.com/%E8%A6%AA%E5%AD%90/281498/%E9%95%B7%E8%BC%A9%E5%9C%96-%E8%AB%8B%E5%BB%A3%E5%82%B3%E4%B8%8D%E8%A6%81%E4%BF%A1-%E9%95%B7%E8%80%85%E5%88%86%E4%BA%AB%E5%81%87%E6%96%B0%E8%81%9E%E6%AF%94%E5%B9%B4%E8%BC%95%E4%BA%BA%E5%A4%9A%E8%BF%917%E5%80%8D
謝謝你的回應,「文學素養」之說則是謬獎了,慚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