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書的封面,彷彿專為香港而設計 |
兩本書都深入剖釋了洗腦這種非常富爭議的心智控制方法,而大量案例主要來自西方世界。兩本書都在英國出版,都曾備受關注。
《洗腦心理學》原名為 Brainwashing: The Science of Thought Control (《洗腦:思想控制的科學》),作者 Kathleen Taylor 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專業研究員。該書二零零四年出版,是她的第一部著作,獲《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的年度年輕學者獎亞軍,又入選二零零五年英國 MND 年度圖書獎短名單,並得到英國心理健康協會推薦。
《洗腦:控制心智的邪惡科學》(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則是英國作家 Dominic Streatfeild 二零零六年的年版,翌年獲得英國專為非小說類書籍而設的 Samuel Johnson 獎。據說,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官書架」也推薦這書。
兩書差不多同時出版,相信與歐美當時接連受到恐怖主義襲擊有關,來自中東以至歐美本土的恐怖分子掀起狂熱風潮,美歐為此對中東打起反恐戰爭。在歐美本土,又有不同邪教生成。參與有關行動的人,會作出常人匪夷所思的行為,把一切社會法規、道德規範視如無物。常人難以解釋,視之為受到神秘力量洗腦。
關於「洗腦」一詞的起源,兩書都指向五十年代的美國記者愛德華.肯特(Edward Hunter),他當時的公開身份是《邁亞密每日新聞報》的記者,而其實又是向美國中央情報支薪的宣傳員。通過他的筆下,「洗腦」一詞散播到美國政府、聯合國、媒體和一般民眾。
據《洗腦》一書:一九五三年四月,蘇聯在聯合國指控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Henry Lodge 苦於辯白詞窮,向中情局問計。中情局於是獻策反擊:聽說蘇聯有一種誘導偽證詞的方法 ── 洗腦手段,但沒有說明這並非蘇聯用語。
肯特對洗腦這麼定義:「洗腦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改變 一個人的思想,繼而控制這個人,使其變成一個像機器一樣的人,但為達到這目的而實施的暴行卻不為外人所知。洗腦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機器,將全部的信仰和思維植入非自願的個體。這就等同於尋找一個奴隷族群,不同於過去,他們完全可以被相信且永遠不會反抗,會像昆虫一樣本能地服從命令。」
為什麼用昆虫比喻?大概是,昆虫愛聯群出動,昆虫作個為個體很脆弱,看起來沒有殺傷力,但聯群結隊、空群而出就很可怕。昆虫看似沒有思想,但有頑強的統一意志,會服從一個神秘的命令,拼死進攻。
美國攻擊蘇聯對美國的韓戰戰俘洗腦,引起了公眾恐慌。可是《洗腦》的作者據大量解禁文件指出,美國文件清楚表明,蘇聯並不具備這種手段,有的不過是古往通用的嚴刑逼供。倒是《洗腦心理學》就洗腦對歐美宗教、政治、廣告與媒體、教育、心理健康、軍事、刑事審判制度、家庭暴力以及刑訊等很多領域進行調查,「發現『洗腦』所產生的各種影響都具有如下特徵:使用暴力或者進行欺詐,或者二者兼有」。
奴隷族群
回覆刪除昆虫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