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傳媒:以「報喜」「報憂」分界

John Moore 的得獎作品
日前與一些傳媒朋友聚會,一再聞說,如今不看報紙了,或者不看香港新聞了。這其實不新鮮,一位與新聞業有關的高官朋友幾年前就告訴我,退休第二天就囑咐報販,不必再送報紙上門。這或許是「做那行厭那行」之故,但主要原因看來是傳媒的報道太讓人煩心了。

新聞業有個信條:壞新聞才是好新聞。反過來說,是「好新聞是壞新聞」。

這有一定道理,報紙靠銷路生存,必須以能吸引眼球的新聞擴大銷路。人是最好奇的動物,因此是萬物之靈。外界的讯息,最能刺激人感官的是壞消息,人的腎上腺分泌會因此一下子上升,消息若涉及安危,人拔腿就跑。

壞消息有令人亢奮的作用,因而會使人不知不覺地上癮。一些傳媒人真有這樣的癮,一聽到壞消息就來勁,成為職業病。自然也有人因而警覺,於是有人退休就遠離報紙、媒體,特別是專事發掘負面消息的傳媒。

內地傳媒一直埋怨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嚴重向負面傾斜,不夠平衡,讓讀者了解不到中國的真相,一些人對中國的認知甚至還停留在頭戴瓜皮帽、拖着「豬尾巴」的水平。

這其實有點錯怪了西方傳媒,因為它們對什麼地方的新聞都拿差不多的尺度去衡量,都報憂不報喜,美國傳媒對本國本地新聞的報道亦一樣。傳媒間競爭越大,負面報道會越多。也有例外的,一些小城鎮就一份小報,新聞判斷較易按傳媒人的良知去取捨。

《快樂報》
文字報道如是,「一圖勝千言」的圖片報道亦一樣。世界新聞攝影(WPP,  World Press Photo)的年度大賽在四月十一日揭曉,由美國攝影師 John Moore 一幅二零一八年六月在美國得州與墨西哥邊境拍攝的照片得到被視為新聞攝影奧斯卡的大獎。照片中一個兩三歲的洪都拉斯小難民,站在母親腳下號啕大哭,母親只見到半身,正雙手扶着汽車車身,接受美國執法人員搜查。這是典型的新聞照片,鏡頭對準這世界到處存在的不幸。

大賽執行主席 Lars Boering 接受記者訪問,談到「傳播(Communications)現在已成為一種對話。它曾經是廣播(Broadcasting)或窄播(Narrowcasting),現在它是交互。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完成這種交流,那麼傾聽兩個聲音總比自己妄作判斷能學到更多東西。」這番話的背景是,國際主流媒體中出現的非洲影像多由白人拍攝,主題過於集中於貧窮、戰亂、飢荒等負面新聞。另一方面,他們很難找到非洲攝影師。

事實的另一個側面是,據 WPP 的調查,在新聞媒體不景氣之下,全職攝影師正越來越少,而多了不享受固定工資和福利的自由攝影師。

很多人不滿傳媒負面新聞充斥,除了你自己上網去搜尋自己愛看的消息,有什麼辦法?英國一位名叫 Emily Coxhead 的女子索性自己動手去編報,自二零一五年起出版 The Happy News (快樂報),以「讓新聞少點悲傷」,靠眾籌每三個月出版一次,如香港的免費報紙大小,32頁,至今已出版到第 13 號,刊登的都是正面、讓人開懷的新聞,真箇報喜不報憂。

世界有苦有樂,亦喜亦悲,因而多姿多采。如果傳媒以報喜或報憂壁壘分明,我們能認識真正的世界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