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學點邏輯學,非常必要

讀中學時,最喜愛的一科,是數學裡的幾何。我與個別同學不把它當作功課,而當作智力遊戲,是如今常說的 IQ 題。不同的是 IQ 題常「無厘頭」,匪夷所思,而幾何題則一定有理有據,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定理支撐。這其實是邏輯思維的訓練。那時不懂什麼是邏輯學,後來讀了形式邏輯的書,才豁然而明當中的關係。

多年前聽一位到英國著名的倫敦經濟學院(LSE)修讀回來的年輕人閑談彼邦學習見聞,其中一點是關於選修一年邏輯學的感受。他直言大有裨益,認為這應列為香港學子的必修課。原因是它讓你懂得怎麼思考問題、明辨是非,可以應用到任何科目,可以終生受益。

西方的邏輯學由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始創,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內核。要說深奧嗎,可以很深奧,是大學課程。早幾年,香港中文大學有個非常火爆的課程,是由李天命教授講授的「思考藝術」課,教的就是邏輯學。李天命結合現實把這門本來枯躁的課講得生動有趣,有如講授武林秘笈,大受歡迎,其至把課講到上電台。

形式邏輯研究的是思維形式的結構和規律,其中的主要元素是語言。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的,沒有語言,不能掌握語言,思考就窒息。為了寫作,我讀過一些漢語邏輯的書。漢語的語法很靈活,但又很複雜,至今沒能建成普遍接受而易明的語法系統。我的感覺是,通過漢語邏輯,反而較易掌握好漢語。

無論哪方面的邏輯,最根本的其實是三條規律:
同一律:A 是 A
矛盾律:A 不是非 A
排中律:是A,或是非 A

用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來說就是,矛是矛,盾是盾;矛不是盾,盾不是矛;要麼是矛,要麼是盾。

關鍵是,在一個論題上,對同一個對象的思想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既肯定,又否定;如果出現自相矛盾的論斷,只能或者肯定,或者否定。

這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中,論者把水攪渾了,模糊相關概念,以致偷換概念,就可以把人的思想攪亂,把黑白是非顛倒,例如趙人公孫龍之「白馬非馬」。公孫龍玩弄「馬」的概念和「白馬」的概念,可以予人正與反的啟發。

李天命有所謂「思考三式」,即對論題第一要思考:論題的關鍵字眼的真正意思是什麼?第二要思考:論題的判斷有什麼理據?第三要思考:論題還有什麼可能性值得考慮?

用這樣的方式思考坊間以至國際的問題很有用。可以又說擁護基本法,又說香港要獨立嗎?可以又說要自由貿易,又把所有國家視作敵人而大幅提高關稅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