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河西走廊上的矛盾現象

張掖的清晨,但見明月,
不見天山 (祈連山)。
對於河西走廊,一般有兩個印象,一是「春風不度」的荒漠之地,從自然到人文都一樣;二是水草豐美的富饒之地,甚至有過反哺中原的河西儒學。這都是事實。如今走過河西走廊,仍然處處見到這樣的極端情況,這是空間上的矛盾。矛盾也在時間上發生,隨着這裡不同民族的你進我退和氣候變化,這裡時興時衰。河西走廊的文明可以說是「環境催生的文明」,也可以說是「戰爭催生的文明」。

河西走廊有三大源自祈連山的水系,因而形成三大平原聚居地,分別以武威、張掖、敦煌為中心。這遠在漢武帝設四郡兩關之前就形成。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控制着這些富饒的綠洲,以繁衍生息。氣候變化不斷影響着這裡脆弱的生態環境,氣候一變,各民族為了生存的爭奪就加劇,使這樣天災人禍循環往復。

秦漢時,匈奴被逐,以至有「亡我祈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嘆;後涼時,涼州  (現武威) 「飢饉流亡,死者大半」;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則「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河西走廊就是在這樣的不斷跌宕中走過來的。

自從高鐵列車從祈連山的山洞鑽出來,河西走廊的景色就不斷以曠闊以至荒涼,和豐美而繁華兩個面貌交替呈現。

首先呈現的是秋冬的荒蕪。那連接到祈連山下去的廣袤草場幾乎見不到綠意,一些地方的草皮被剷起成一卷一卷,裸露出大片大片黑土。這該是著名的山丹軍馬場,它首創自霍去病,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軍馬場。可能太大了,看得真切的馬沒幾匹。

除了經過中途的民樂站和到了張掖,沒見一棵樹。可是,在荒蕪包圍中的張掖是另一個世界。你可能不相信,它有「坐落在濕地上的城市」之稱,被譽為山青水秀、地綠天藍的「塞上江南」,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全國重點建設的 12 個產品糧生產基地之一。我們下榻的酒店在市郊,周圍有大大小小的湖。清晨出去逛逛,如置水鄉,只是在這個季節,鳥都南飛了,欠了點生氣。

從酒店眺望張掖市區
放下行李,匆匆出市區去找吃的,也看看市容。有點失望,找不到對口味的食肆,卻聽到有商店的喇叭播放着陳百強的歌曲作招徠。香港的 Cantopop 在大西北居然還有市場。最後,走進了一家一人一鍋的迴轉火鍋店,店子布置得乾淨亮堂,因為是連鎖店,設備先進,生意也很好。四個人,一百多元,吃得很滿意。

李白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這天山,其實是祈連山,而不是今日新疆的天山。「祈連」本是匈奴語,是天的意思。如今在祈連山下走過,感受到的萬里長風,不僅是自然的風,也是人文的風。千百年後,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取名的張掖仍然是祈連山下、河西走廊上的明珠。

(絲路紀行之十二)

2 則留言:

  1. 李白詩應是: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王之渙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應是有風的,只是沒有春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