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一角 |
這是因為,多年來對敦煌有過一些了解,通過書本、電視、短片、講座有點認識,有關方面還到香港辦過展覽。去年,敦煌研究院到香港展出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規模宏大,內容涵蓋寬廣,仔細瀏覽的得益,未必比親到敦煌參觀的少,一些展品是到了敦煌也未必看得到的,例如在那裡應不會看到著名藏經洞內發現的實物或複製品吧?去敦煌看的,主要是莫高窟洞窟裡的壁畫和塑像,而看書本印刷精美的圖像不是更真切嗎?
的確,你從各種媒體可以看到敦煌大量豐富的文化遺產,單是商務出版的一套 26 集《敦煌石窟全集》就夠你瞧,它分佛教、藝術、社會二十幾個專題,連飛天、建築也有專集,從中看到的細節一定比親到莫高窟看到的多。現在在網上還有由敦煌研究院創建的「數字敦煌」,可以環迴從任何角度觀賞部分洞窟內情況,可以局部放大去看。
從黨河對岸眺望莫高窟北區 |
莫高窟從魏晉時代起開發,到元代之後荒廢。這前後約一千年裡,耗費人力與資財無數,如今在一個面河頂沙的崖壁上留下的洞窟有 735 個,分南北兩區,南區約佔三分之二,也是有壁畫、塑像的集中地。由於大陸興起了旅遊熱,莫高窟為防高密度人群把混濁空氣帶入洞窟造成破壞,已實施管制。方法是,只開放若干洞窟,觀眾分作 25 人一組,由敦煌研究院的分配一名專業導遊帶領參觀,隨機分配參觀幾個洞窟,我們一組參觀了七個。導遊到了某個特定洞窟,用鑰匙開門,人出來了再鎖上。每名觀眾獲發無線耳機收聽導遊的解說,參觀安靜有序,不覺太擠逼,只是在一些較小的洞窟,二十幾人擠進去,也嫌擁擠了。
洞窟都非常幽暗,只從門洞有光源透入,導遊用電筒引導視線,讓大家集中到某些值得細意觀賞的細部。這裡的創作有着一千年的時間跨度,雖然都集中於佛教內容,但時代不同,使造型、技法、顏料都有重大差異。前後期都較粗糙,而在中間的唐代,畫的主要是經變圖的極樂世界,展現的卻是唐代繁華生活的寫真,最是生動而富麗。在一個洞窟,好像是 322 窟,導遊特意把電筒靠近牆壁斜斜照射壁畫,只見無數個小佛像都在幽幽地閃耀金光,原來都有真金繪飾。
有九層樓之稱的 96 窟,是少數有多個光源的洞窟。裡面的大佛高達 35.5 米,開鑿時要從不同高度施工,於是頭部和腰部位置都有洞門透光,但觀眾都只能從大佛腳下瞻仰。
顯然,走進洞窟的昏暗中籠罩在穹頂下,站到大泉河前看着鳴沙山下崖壁洞窟在蒼茫中綿延,那感受是從其他媒體無法體會的。
(絲路紀行之十五)
**
數字敦煌:http://www.e-dunhuang.com/index.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