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敦煌藝術之因緣及殊勝

敦煌晨曦
從絲路回來,經朋友指點才知道,絲路、敦煌在此間又有點熱起來了。從朋友提供的訊息中知道,饒宗頤文化館正在舉辦一系列有關活動,有展覽、講座、課程,請來專家、學者主持。我趕緊報了名,上星期去聽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何培斌教授的「美哉盛哉:敦煌壁畫藝術」講座。

千年敦煌真是個寶庫,有學養的有心人,常可以從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敦煌遺產當中,開發出一番精彩。稍為接觸一下敦煌學,例如饒宗頤教授這方面的著述,當知敦煌之壯美,以及自己之卑微。何培斌教授的講座以「美哉盛哉」為名,但不喜歡聽到有人隨便就敦煌藝術說「好靚」,而希望大家知道「靚」在哪裡。

莫高窟
他借用古人如謝赫、郭熙、郭若虛等的畫論觀點,從「經營位置」、「以形取神」、「林泉高致」、 「深遠透空」去欣賞不同年代敦煌壁畫、塑像的成就,讓聽眾知道它們為什麼會讓人一見而有「好靚」之歎。他是建築學教授,熟知西方繪畫營造空間感的透視法,於是把莫高窟盛唐時經變圖以透視繪畫的亭台樓閣放大,與西方幾百年後才出現的透視法作品對比,讓人有新的觀感。

敦煌壁畫、塑像都有上千年的發展過程,其中的變化脈絡有跡可尋,都可從中見到有中原文化不同畫論的依據。壁畫的畫師除了極個別的,都沒有留下姓名,其中當然有較稚嫩粗劣的作品,但留心去看,可見精彩百出。在莫高窟見到,敦煌研究院選了洞窟穹頂的藻井圖案印成絲巾,典雅而富麗,據說在不久前舉行的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中大受外賓歡迎。

敦煌藝術經歷過種種刦難而越千年發展至高峰,並保存到今天,非常難能可貴。這有各方面的原因。回來讀葛劍雄教授《中國歷史的啟示:統一與分裂》一書,在最後一章「千秋功罪」中看到這方面的簡短論述,很值得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熟煌月色
他指出,莫高窟藝術的產生與保存,得益於它正處於佛教傳入中國的主要路線上,也處在東西方的交通幹線上,也得益於富饒的綠洲所滋養的經濟實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等。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條件:「莫高窟所在的敦煌長期處於地方割據政權的控制之下,基本上避免了戰爭破壞,除了前面已經提到過的西晉末至北魏時期,在另一次大分裂時期,敦煌也得以逃避了中原的戰禍的波及。從唐朝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張議潮歸唐至公元一零五一年被滅於西夏,瓜(按:即酒泉)、沙(即敦煌)二州的地方政權獨立存在了兩百年。正因為如此,這些篤信佛教的當地統治者所大力興造的石窟才能夠長盛不衰,並保存下來。」

但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的要靠中原文化而興旺。書中又指出,這裡本是匈奴等遊牧民族活動的地方,漢朝設郡後,遷徒到來的多是流民、罪犯、戍卒,文化經濟都低落。到西晉未年,中原大亂,大批官員、富戶、文人西遷。十六國時期,中原難民擁入河西者更多,其中包括不少著名學者。在當地相對較安定的環境,文化學術活動空前繁榮起來,後來更反哺中原。

從莫高窟可以清楚看到,當中的文化藝術成就,是東與西在特定條件造就下的薈萃,堪稱殊勝,彌足珍貴。

(絲路紀行之十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