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維園泳池之下有苦痛歷史

維園舊泳池最後的丰采
56年歷史的維園游泳池前天(九月一日)最後一天開放,從此關閉了。這是香港第一個公眾泳池,換句話說,香港是到一九五七年才有第一個公眾泳池的。這提醒人們,香港作為曾由英國管治的殖民地,為民生着想的公眾服務的歷史其實並不長。港英政府大規模改弦更張,關注民生,直到七十年代才發生。

維園泳池由於歷史不淺,不少人會懷念曾經在暢泳其中的日子,因此安排了幾天供公眾進場參觀,游泳是不成了,但可以拍拍照。昨天晚飯後忽然想到這事,但泳池晚上還有燈光迎接懷舊者嗎?拿出照相機跑到天台俯瞰,所有強光燈依然打開,只是泳池已是人蹤杳然,只有四池碧水波瀾不興,像四塊顏色各有深淺的巨大碧玉。

約半百年的歲月,可以栽種成怎樣的林木?維園是樣板,從高處望去,即使在夜晚,仍覺鬱鬱葱葱。維園是一九五七年與泳池一起落成的,偌大的公園由填海而成,原來的地方就是銅鑼灣,近岸是淺灘,外面是避風塘。這項工程其實不是為了要建造公園而進行,而是為了要找一個就近的地方堆填廢料。要推填的是建築廢料,也是香港一段苦痛歷史──日本皇軍在三年零八個月裡對香港的破壞。

戰後,港英政府要重建香港,很多戰爭造成的頹垣敗瓦要處理,於是決定進行戰後第一項大型填海工程,從一九五四年起把建築物廢料埋到銅鑼灣,得來的土地建造了公園。許多人知道維園是填海得來的,可是維園之下埋葬的苦難,就少人知道了。這麼大的維園,是否可以樹塊碑介紹介紹?

戰後從高士威道向東望,左邊是填海後變了維園的銅鑼灣。
原來的岸邊有條在淺灘上疊起堤道,英文是Causeway,即現在據此譯音而成的高士威道。馬路靠山那面的一大片土地,是把淺灘和岸邊的田地平整取得。我翻看《香港地圖繪製史》(Mapping Hong Kong),在一九三零至一九四五年的「維多利亞地圖」中看到,這片地方,即現時中央圖書館、摩頓台、中華遊樂會的所在地稱作Queen’s Recreation Ground (女王遊樂場),應該不是公眾可以進入的地方。繞着這「遊樂地」走的銅鑼灣道,大致是原始的海岸線。離銅鑼灣道只有六七十米的蓮花宮本來在海邊,如今已被包圍在高樓叢中。蓮花宮旁邊就是以舞火龍風俗聞名的大坑村,現在的大坑區。

維園雖然建在填海的新土上,可是附近卻有豐富的香港人文歷史。維園東面現在叫天后區,因原來面對被填掉的銅鑼灣的天后廟而得名。這座咫尺之外的天后廟有個傳說:說是有一天,一個紅色香爐隨着海水漂到銅鑼灣,大坑村民和漁民視之為天后娘娘顯靈之吉兆,乃就地建成小廟,用那紅香爐上香奉祀天后。大坑一帶因而稱作「紅香爐山」,銅鑼灣改稱「紅香爐港」,這後來更泛指港島一帶。據此說,「香港」一名由是而來。

小時候也曾到維園泳池遊泳,那時住在深水埗,要在深水埗碼頭乘坐小輪渡海到中環,再坐「叮叮」去銅鑼灣。十餘年前搬家到了維園旁邊,興起了利用地利再游泳之念,但到維園泳池游了一次就打退堂鼓了,原因是更衣室幾乎仍是舊模樣。

新的維園泳池即將開放,可以考慮「重展身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