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風,與我何干? |
可能自中秋月殿逃逸而來「天兔」也有一點好帶契。天文台一早預告會在十時之前轉掛三號風球,讓打工仔們可以「奉旨」遲到一下,可以賴賴床。
香港的打工仔看來頗有打工操守。我十時許出門,發覺街道已十分熱鬧,登上巴士,竟然找不到座位,這是辦公室搬家一年多以來從沒有遇到的事。那是一輛從九龍而來的過海巴士,說明很多打工仔早就作好準備,天文台一改掛風球就出門了。
一路看到,除了銀行之外,該做生意的店鋪都開門了,街道上一點不像剛打了風的樣子。唯一見到「災情」,是巴士站一棵高大的石栗樹被打落了不少枝葉。沒有到公園去,那裡的樹木可能受到更大傷害吧?
還有點意外的是,十號風球沒有掛起來。「天兔」挾「今年全球最強颱風」的「聲威」正面吹來,我以為十號風球又要高掛了。才去年,颱風「韋森特」吹襲,香港掛起久違了的十號風球。今年又掛十號風球?從統計趨勢來看,這可能性很小。「韋森特」之前,「約克」使香港掛起十號風球來,是一九九九年的事。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網頁,香港掛十號風球最頻密的歲月,是六七十年代。從六零年到六九年,有六次;從七零年至七九年,有三次。之後,八十年代一次,九十年代一次,廿一世紀頭十年,零次。我計算了一下,六十年代掛風球的時數為3089小時,七十年代3619小時,而廿一世紀頭十年,只得2108小時。這說明香港受颱風或熱帶氣旋的影響在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六七十年代之交,是全球的氣溫冷卻期。之後,就出現至今為許多人危言聳聽的全球暖化。危言聳聽之一,是全球暖化會造成各種各樣的災難,旱災、水災、風災……。可是據香港的經驗,事情不是這樣的。
香港不過是地球上一個小點子,當然不可以把它的經驗放大到地球的尺度,而得出地球暖化不足懼的結論。
可是有不少學者進行着這方面的研究,「谷歌」一下就能找到不少這方面的資料。我看到一份由香港城市大學 Johnny Chan 研究資料,是一份Power Point 材料,有大量統計圖表。題目是《亞洲颱風活動的變化
– 全球暖化與/或自然循環所致?》其中提到四點疑問:
一、西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在增加嗎?
二、西太平洋的強颱風活動在增加嗎?
三、平洲沿岸由熱帶氣旋造成的山泥傾卸在增加嗎?
四、全球暖化可以解釋這些變化嗎?若不能,我們怎麼解釋這些變化?
簡單的答案是:全部否定,都是
NO。最後的結論是: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熱帶氣旋的總活動很可能減少。
從中西方的歷史來看,文明的繁榮期都發生在氣溫暖化時期。人類應感激全球暖化,而不是害怕全球暖化。
**
香港天文台懸風球次數、時數統計:
http://www.hko.gov.hk/informtc/historical_tc/fttcwc.htmVariations of Typhoon Activity in Asia - Global Warming and/or. Natural Cycles?
http://www.cityu.edu.hk/gcacic/HKIE2.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