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自知之明之可貴

一位朋友放下所習樂器多年,最近獲邀請參與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演出。這是個很難得的師友重聚機會,朋友樂於參與,但只願參與力所能及的節目,自言有自知之明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人又知己,是為明智。要做一個明智的人真不易。知人固然困難,知己又何嘗容易?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對自己缺乏足夠認知的人,一般來說,多屬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

美國教育學者羅倫斯.彼得提出過一個定律︰In a hierarchy, 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 (在一個機構內,所有成員最終會晉升到力所不逮的職位)。 這就是Peter’s Law (彼得法則)。人的晉升是因為能力得到賞識所致,一路晉升上去,有一天會升到無法勝任為止。升到什麼識位就該止步,既是上級知人善任的問題,也是下級知己善為的問題。

不久前與舊同事重聚,聽到一些這方面的議論,就是個別本來很有業務能力的人一旦升了識,從前線退下來,就只愛坐辦公室了,好好的業務本事形同荒廢,卻又無法提高手下同事的業務水平,在害了所服務的機構的同時,其實也害了自己,職位雖然高了,才能並未同時提高,更沒有得到進一步發揮。在一些地方,靠「升官許願」來調整人事、改革機構而結果事與願違,並不鮮見。

一般人都渴望升識,以滿足對權對利的欲望。可是我也遇到過婉拒升識的同事,有因為知道自己無法勝任的,有不愛做行政工作的,有不屑升識之後要直接面對更上一級嘴臉的。這常會發生在兩個不同層次的識位之間:不升識,主要做業務工作,做好份內事務就行;升識了,要多管行政。以前,我對這樣的同事有點不理解;後來,卻佩服他們的明智。漸漸又發覺,拒絕升識並不罕見,有自知之明、知所進退者並不乏人。

可是另一方面,欠自知之明者亦大有人在,這不限於職場,也廣在其他領域,例如朋友要參與演出的音樂圈子。或許,在一些高下、好壞之判決難有絕對客觀標準的領域,這情況反會較易發生。自我感覺良好,會讓自己失去自我衡量的能力。

時常保持良好感覺,所謂 feeling good,本來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以活在當下的心態生活、工作,不受過去、未來的苦惱困擾,較能 feeling good。而這麼一來,也有讓人迷失之虞。

在一個關於現代人心理的網站上,看到有外國專家教導人們如何時常保持 feeling good 的心態,一個辦法是入靜(冥想),以從抽離的角度觀察自己。這是針對人們在生活上有過多煩惱、憂慮而提出的。

對於過分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來說,這或許同樣有效。人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自視過高;不可只顧沉緬於主觀的 feeling good,也要尋求客觀判斷。這都須要時時警惕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