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收到的電郵可分兩類,一是公事上的,二是私人的,主要是朋友之間的。公事上的,自然在文字的運用和格式上講究一些。受過這方面訓練的,不管是公務員還是私營機構人員,都自然地加上一些套話,中英皆然。以英文的電郵計,我注留意到,中國人寫得比外國人還規矩,仿佛腳下有雷池,不敢越半步。反而以英語作母語的外國人隨便得多,少點公文習氣,務求簡單直接,甚至用網上的縮略語。
朋友之間的電郵,用到中文,也有人寫得很公文化,用到「閣下」之類敬稱,讓人讀來不自然,而你知道對方並無拒人千里之意。
我自己,寫電郵很多時候(當然是朋友之間)都隨便使用口語,粵語化,有時也夾着文言、白話,是「三及第」式的文字。這樣的文字,若不是敲鍵盤,而是拿上筆書寫,是絕對不會寫出來的。用筆寫的東西,即使是便條,也必有個過較嚴謹的思考過程,而且也必考慮到時間的沉澱──從寫成到交到對方手上,於是很自然地就寫得「正經」了,出來是書面語的成品。
自從有了電郵和不同形式的文字短訊,訊息傳遞實時化,你一言我一語可以像交談一樣,你只管像說話一樣「以手寫我口」好了。這也意味着你寫的東西會好像講過的話一樣轉眼消逝,很虛擬,你也就不必太講究。英文把這稱作texting,以區別於writing(寫作)。Texting 中文該怎麼叫?是筆錄、筆語、文談……?
這其實是語言和語文的新演進。《紐約時報》日前有篇文章談到這個問題,標題是Talking
With Your Fingers (用手指交談),說按鍵發電郵、短訊是用手指談話,是口語式的,有別於書面語的寫作。
文章說到,人是先有語言然後會寫作的,如果把人類懂得用語言交談以來的時間濃縮為24小時,人要到晚上11點才會用文字寫作。最初寫作,就是紀錄說話,字句簡短;再到後來,才發展出組織嚴謹、有別於口語的書面語。口語都是下意識的,沖口而出;書面語則經過思考,深思熟慮。世界目前約六千種語言中,約只有一百種是經常寫成書面語的。
習慣了傳統書面語的人,看到網上討論區的文字、看到一些人的電郵,一定會大搖其頭,認為不成體統,不文之極。文章認為,不能把這樣的文字當作是傳統的書面文字,若把它們當作是另一形式的口語交談,那就無可指摘了。
也不妨這樣看:我們目前已發展出兩種文字,一種是正規的,要經過訓練、學習才能掌握的書面文字;一種是自然的、在非正式場合使用的口語文字,這是以前沒有,或者很少見到的。兩種文字,一文一野。
文章提到,很多文化形式都有這樣的文野區分,如舞蹈、繪畫、音樂、服裝等等。既然不能要求跳舞的都跳芭蕾舞、不能要求玩音樂都玩古典音樂,那麼寫文字為什麼一定要寫正規的書面語?
我同意這觀點,關鍵是,要能兩邊穿梭、駕馭自如才行,必須能知道什麼時候怎麼下筆,寫什麼樣的文字。只愛流行舞、流行音樂,可以完全不涉芭蕾舞、古典音樂,但你不能只識寫夾帶表情符號、潮語的網上口語文字,而不涉正式書面文字。
**
Talking With Your Fin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