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在台灣,感受選舉氣氛

蓄勢待發──花蓮街頭夜景
遊台灣時,距離台灣總統大選還有兩三星期,由於未到最後衝刺階段,競選氣氛未上升到最熾熱程度,但也多少感受到競選氣氛。這來自路上一再遇到的競選車隊或宣傳車;更多是來自到處都是的競選海報。

我們先在北部活動,這是藍營地盤。可是蔡英文的巨型競選海報遠比馬英九的多,也比馬英九的大。第一天,驅車走了很久,一路上只見蔡英文的海報,有一兩層樓高。後來見到馬英九的海報時,「團友」都有個「終於」見到了的感覺。可能,這是因為藍營認為這裡是「穩盤」之區,不必太浪費資源之故。而綠營要贏,非要在北部、中部擴大票源不可,於是不惜大量投放資源。

正在讀張維為的《中國震撼》一書,今天早上在路上讀到關於「遊戲民主」與「選舉社會」資源投放的論述,其中談到台灣的情況。

所謂「遊戲民主」,是指西方「把競選等同於政治營銷,把政治營銷等同於拼金錢、拼資源、拼公關、拼謀略、拼形象、拼演藝表演;政客講的話無需兌現,選民對此也表示理解,因為這是『選舉語言』,只要有助打勝選戰就行;選個演藝明星,選個美女,毫無政績可言,也都順理成章,無可非議。」

很多地方因而成為空耗資源的「選舉社會」。書中談到,以台灣二零零至二零一二年為例,先是連着幾個「補選」,後是二零一零年年底的五大直轄市,然後是今年剛舉行了的大選和立委選舉。這些選舉的關聯度很高,所以即使是縣一級的選舉,兩營也要全台總動員。有學者估計,馬英九第一個四年任期內,只有一年七個月是「無選舉階段」,即只有四分之一時間可以全心全意的施政。

從「中正紀念堂」外望
難怪馬英九在勝利演說中向支持者大聲呼喊:只高興一個晚上就夠了。無論是他還是他的支持者,都該馬上收拾心情,多做實務。

不過從實地觀察得到的印象,是社會上不見得過分專注於選舉事務,社會運轉完全看不到受到什麼影響。在宜蘭遇上的競選車隊雖然頗有氣勢,也看不到路上民眾有熱烈回應。架着擴音機的宣傳車,像自說自話。當然,也不能因而說台灣選民冷漠,大選的74.38%投票率在國際上比較,是很高的。美國奧巴馬三年前參選總統刺激起投票熱情,使投票率創下四十年來的新高,也不過是61.6%而已。

民主選舉的最大關鍵,是選票,一切選舉活動都是為了拉選票,為此必須投選民之所好。美國有人把這稱為「消費者民主」,就是一種極為短視的「減肥可樂式文化」,又要減肥又要嗜甜。「消費者民主」弊在缺乏長期思考、大局思考,缺乏長遠策劃。在台東看到的一個立委競選口號是為典型:台東優先。

這顯然是為討好地方選民而說的。台灣立委開會多「肢體接觸」,很可能就是彼此都「XX優先」之故。這反襯出一個地方領導人和領導層具備強大宏觀整合能力之可貴,能夠一切以全局利益為重、長遠利益為重,自然遠勝於誰都視自己優先的窩裡鬥。

台灣大選在硬崩崩的政治氣氛中也不乏幽默。那天在台北人潮如湧的士林夜市,抬頭看到一棟大廈外牆上漆上一個巨型的標語,以綠色作底,寫着三行幾個大字:以選票/特赦/陳水扁。「特赦」兩字最大最突出。這是藍營還是綠營搞的玩意?有人說是綠營做的,有人說是藍營做的。你說呢?

(台灣行之十)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