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聽粵曲學中文

「劍合釵圓」:一朝翅折了,怎生飛動
報上有專欄作者自言以「朝聖之心」到澳門看粵劇《紫釵記》的折子戲,而這竟是她第一次看粵劇。作者從未看過,卻是自小就聽。是緣作者的父親很早就拿《紫釵記》中「劍合釵圓」一曲讓她「聽粵曲學中文」,作者於是早已對這一曲的情節、曲詞、意境熟稔於胸。她多年來無法在香港看到「劍合釵圓」,知道澳門藝術節有這節目,便「過大海」去看了。

作者黃明樂應該只有三四十歲吧,是「番書女」,對粵劇──準確點說應該說是《紫釵記》之「劍合釵圓」──這般癡迷很罕見。這也說明,只要善加引導,粵劇粵曲這樣的傳統藝術,對年輕一輩也是有吸引力的。他的父親就很善於這樣做,他解釋曲中一句:「嗱,『霧月夜抱泣落紅』,才七個字,人、事、情、意、境都出來了!」

這是此曲最膾炙人口的唱段,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在這裡第一次被當作「小曲」,譜入粵語歌詞,曲與詞雙得益彰,再經任白的纏綿演繹,就更加被「唱到街知巷聞」了,是為唐滌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比之於名氣更盛、用另一首琵琶古曲《塞上曲》中「妝台秋思」一段譜成的《帝女花》之「香夭」,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很多人提倡「聽歌學英文」,這證實有一定功效。「聽歌學中文」就沒有聽過,而相信今天絕對沒有人會這麼提出。不敢說現在的填詞人都不學無術,但就年輕人愛唱的粵流行曲而言,歌詞能夠獨立成篇拿出來、當作詩篇傳誦的,能百中有一嗎?相信千中亦無一呢,能有一兩佳句就不錯了。時光倒流三四十年的話,在盧國沾、鄭國江、黃霑的年代,則會有不少文義俱佳的作品可以成為學子的教材。

我多年來一直奇怪,為什麼香港教育當局不把一些粵曲經典曲詞,選進學校語文教科書去。教科書裡少不了宋詞作品,這其實也就是當時的流行曲歌詞,流行的地方主要是舞榭青樓,曲譜則絕大部分失傳了,只能讀不能唱。當代的粵曲「健康」多了,而且可以唱,還有演出可以看,施教可以比較活潑。本地作者唐滌生等就有大量作品可供選擇。這對推廣已成為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也大有好處。

還值得一談的是澳門藝術節。我不知道黃明樂是什麼時候「過大海」看演出的,據網上資料,今年的澳門藝術節在五月舉行,演出都完了。澳門藝術節也引起過我的注意,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票價相對於香港的不同藝術節,「超便宜」。

以今年為例,最高的只有150元。例如由古巴Rakatan芭蕾舞團演出的「夏灣那盛典之夜」,票價由60元到150元。其他來自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澳洲的藝團的演出莫不如是,有些最貴票也不過百。用某些信用咭,可八折購票。當地居民的學生、長者更有六折優惠。這比去賭場「看騷」便宜多了。這大概是因為澳門政府庫房充裕,對藝術演出有豐厚資助之故吧?

以後遇到好節目,也該「過大海」去看看,別辜負了澳門特區政府的「美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