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從甘地五度被拒和平獎說開去

人的記憶有時很易混淆,例如我對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的記憶,就攪亂了,以為和平獎是後來才設的,其實文學獎才是這樣,和平獎從一開始就有了,於是才有印度「聖雄」甘地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五度被拒評為和平獎得獎人的歷史。

諾貝爾獎主要是科學獎項,純屬人文的只有和平獎和文學獎。這些獎項都是由評委評出的,雖有嚴格的規則依循,爭議仍然難免,即使是比較客觀的科學類獎項也一樣。高錕發明光纖一手改變了世界,貢獻舉世稱頌,卻直到得了老人癡呆病才獲評選得獎,是香港人都熟知的事。至於和平獎與、文學獎,評選比較主觀,爭議就更多了,這往往取決於評委的價值取向。

甘地始終沒有得獎就是很好的例子。

據解密後公開的資料,甘地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八年五次獲得提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兩次,戰後的三次是三年連續入選;五次中更有三次進入到決選名單,但都落選了。

挪威諾貝爾學院院長蓋爾.隆德斯塔德今年年初曾就此撰文披露了一些內情,承認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大的疏忽,就是沒有把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甘地,而原因是受到「歷史因素」左右。

了解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知道,挪威正處於重要的軍事戰略位置上,緊握納粹德國戰艦進入大西洋的咽喉;英國因而出兵保衛挪威。這最後失敗了,可是挪威仍然視英國為盟友,每年聖誕都給英國送一株聖誕樹。

甘地在英國殖民地印度發起獨立鬥爭,挪威自然不欣賞。戰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是這樣看甘地的:「見到甘地先生……令人作嘔,他妨害治安,是Middle Temple出來的律師。現在在東方作苦行僧模樣,在總督府前半裸遊行,卻出名了。」挪威人對甘地的印象大概差不多吧?

倫德斯泰德說:「當評選委員會一九四八年打算頒授給甘地時,他卻不幸遭人暗殺了。」這看來不盡不實,因為當時沒有條例規定不能頒獎給已去世的人,聯合國秘書長韓馬紹(哈馬舍爾德)就是一九六一年在墮機身亡後才獲追贈諾貝爾和平獎的。他是挪威鄰國瑞典的公民,與特殊處理有關嗎?此後,才修了例,不給去世的人頒獎。

倫德斯泰德又認為,歐盟為歐洲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它的創始人也應得獎。那麼為什麼又不給頒獎?看看挪威人對歐盟的態度就清楚了,挪威人對歐盟有疑慮,一九七二年、九四年兩次通過全民公決反對加入歐盟。

由此可見,說諾貝爾獎沒有政治考慮是騙人的。

給美國總統奧巴馬頒獎也顯然是政治表態,如果今天再對奧巴馬作出評價,結果相信會大不一樣。美國前總統戈爾的得獎亦然,我認為現在對他的反溫室氣體和全球暖化行動作定論,也為時過早了。

給前蘇聯時代作家索爾仁尼琴頒發文學獎,現在回頭去看,更完全是出於冷戰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西方當時對這位作家的真正思想取向其實一知半解,只憑他揭露蘇聯集中營內幕的《古拉格群島》一書頒獎。到這位先生去了美國,在公開演說中大肆抨繫資本主義的腐敗,才知道他其實是個主張重振沙俄時代價值觀、並據此重建大俄羅斯的極右知識分子。

這看似滑稽,卻都是事實。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了給劉曉波,也引發了一些滑稽事情,反對這決定最強烈的竟然是「海外中國民運人士」。據蔡子明的文章,「老牌民運人士」魏京生聲言其他人都比劉更有資格得獎;並有多名「民運人士」聯署公開信,反對劉得獎。

顯然,這個獎已在客觀上起着煽風點火、挑撥離間的作用。我以為這都屬於三十六計,一查找,原來不是。洋人的計算,可能比我們的三十六計更高一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