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虎年大福,遊藝游藝

兩三個月前就有朋友問:來年虎年的「大福」怎麼把老虎畫上去? 想好了嗎? 

我過年都愛寫寫揮春,也有大福斗方、春聯。有朋友喜愛的,會寫幾張送上,既送上新年祝福,也希望添點節慶氣氛。一到過年,各地華人社區都熱熱鬧鬧,但不斷有人說,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

人口往城市集中是全球趨勢。多年來,大陸每年大約一個百分點的人口遷移進城市,城市人口如今已超過六成。過往的春節氣氛主要是在農業社會形成的。在這農閑時節,人們把一年裡的辛勞都放下,而約束了一年的歡樂、熱鬧、食欲‥‥都放肆而出,整家、整村、整鄉、整鎮歡騰,要多喜慶有多喜慶。俗諺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年可一直過到元月十五元宵節,長達一個多月。這是如今城市蝸居裡的人們難以想像的。

多年前的一個春節在深圳度過,感受到很不一樣的年味:主要是移民人口的居民絕大部分春運回家鄉過年去了,整個城市像死城一樣,到處冷冷清清,好不容易才能找到家還開門的食肆吃頓熱騰騰的飯菜。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好多年前在廣州的一個春節:除夕之夜沒有計算好,在接近午夜時抱着小孩離開親戚的家門徒步返家去,卻在子夜交歲時被排山倒海的爆竹煙花困在一處騎樓底。不記得被困了多久,是十五分鐘還是半小時? 但深刻記得什麼叫「槍林彈雨」。

最大的年味可能存在於吃之中吧,但味道也顯然不一樣了。現在吃的都是買現成的,用料比以前講究得多,味道嘛,總差一些。這很可能是心理使然。以前要到過年才能吃得好吃得開懷,如今「度日如年」,天天大吃大喝,誰還稀罕過年的油角煎堆蘿蔔糕? 

過年的吃,味道其實是次要的。以前的過年食品都「自家製造」,要全家總動員炮製,有時還街坊鄰里一起動手,互借廚房用品之類。過年食品的氣味,如蒸糕開油鑊的氣味,瀰漫街里,是特有的年味。

自己動手蒸糕的不多了。一位朋友自小從已故母親學得蒸蘿蔔糕的「秘技」,每年一顯身手,大受親友歡迎。她提出,以蘿蔔榚與我交換揮春。對我來說,這春節交換的禮物比聖誕禮物有意思。

每到過年,人們都會利用當年的生肖造出種種商品設計,好刺激消費。我近年也愛把生肖嵌進大福中去,讓每年的大福都有點新意思。最初只把生肖的漢字嵌進去,這很簡單。福字的「田」方方正正,如印章,可以嵌進陰文的字。把生肖的形象嵌進「福」字去而盡量不改變其字形就有點難。生肖形還得簡筆易畫才行,否則難以大量複製 。然後,在不斷複製中逐步改進。

這不過是遊戲。

在網上看到,台灣去年八到十月有個名為「游於藝:傳統藝術美學」系列講座,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演講,「引領大眾領略華夏厚實的人文美學,追尋內心豐盈,體驗『玩.美人生』」。

一個「玩」字,可圈可點。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很多是「玩」出來的。此後由之形成的中國傳統藝術,包含書法、音樂、繪畫、雕刻、戲曲、詩詞、文物乃到武術等,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底蘊,生氣盎然。

藝術這東西,能以遊戲心態從事最好,能如魚得水游於其中就更好了。比諸「遊」於藝,「游」於藝是更高的境界。嚮往之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