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圓也「八月十五」,缺也「八月十五」

維園中秋景色
日前發覺,網上網上有個「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在粵語與標準漢語對換時,若苦於難覓適當用語,不妨借助這個資料庫。這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設立的,早在二零零一年就完成。我如今才知道,有點後知後覺。

資料庫計劃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根據香港中小學生的作文和報刊文章,再查考各種粵語方言詞典,編製成這個資料庫,供學校和市民使用。參與的有多位教授和研究人員。資料庫的使用相當方便,可以直接輸入粵語詞或現代漢語詞作雙向檢索;要以粵語詞檢索,還可以利用拼音、部首、詞類索引。例如在詞類的「代詞」類,可以找到「一啲」、「乜野」、「人地」等等粵語詞。無論你說的是粵語還普通話,都可以借助它改善溝通、表達能力。

不過,資料庫「敬請留意」:「……2001年完成,及後並沒有修訂和補充。」這給人一個「商業交易」的感覺,政府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用完了便「萬事大吉」,恕不「加場」。於是,粗疏難免。

在曾子凡的《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一書中看到一段有趣資料:粵語「八月十五」的語源。粵人在特定語境下聞說「八月十五」,自當別有領會,知道所指不是中秋,而是屁股。從「中秋」聯想到「月亮」,再聯想到「屁股」似乎是正常的思維路徑。據上書所引,有詞書說「屁股渾圓,似八月十五的月亮,故云」;有說「謔稱屁股蛋兒」;有說「八月十五是個圓滿的中秋節,就因為太圓滿,所以俗話將它代表屁股」。倒是《廣州方言詞典》解釋得對:「戲指屁股。八月十五吃碌柚,與『囉柚』音近,囉柚為(粵語)屁股俗稱。」粵人其實也單以一「囉」字指屁股。

而在上述資料庫,輸入「屁股」,只找到「屎2胐(忽)7」的粵語詞作對照。

真有趣。「朏」字指的是「新月初現」,與「滿月」剛好相對,而都指屁股,粵人對於月亮的聯想不可思議耶?而據也是中大的「粵語配音配詞字庫」,「朏」只讀「非」。

所有語言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粵語源遠流長,自有豐富內容可以追尋。只是語源久遠而生活環境恆變,很多古僻用字和習語來源難免被遺忘。所幸是,近年廣東與香港不少學者和熱心於「撐粵語」的人都有所着力,希望前人的智慧結晶得以籍此及時保存下來。

用語還可以解釋一些民俗。舊時小孩生日會吃紅雞蛋,如今雞蛋不矝貴,紅雞蛋已罕見。為什麼要吃紅雞蛋? 據《廣州話方言詞典》,雞蛋有蛋黃,小孩吃了,希望有「有皇 (黃) 管」也。粵人素來山高皇帝遠,樂於「冇皇管」,但對於小孩,則希望有所管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