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絲路胡天大姓劉

天亮不久,敦煌鳴沙山下就出現遊人的登山駱駝隊。
在烏魯木齊,給我們開車的師傅姓劉;到了西安,給我們開車的師傅也姓劉。西安的劉師傅知道這個巧合,不無自豪地說:「劉是大姓。」這是事實。在西北這一帶,劉之為大姓有着特殊的歷史因素。

西安,有過一千多年作為王朝首都的輝煌,從西周之鎬京至唐朝的長安,號稱為十三朝故都,其中以盛唐一段最為人樂道,以至今天西安重新成為經商、交通、旅遊之焦點後,有人力倡恢復長安舊名,以重振一度低落了的歷史地位。

稍為重溫一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西安之興衰其實是中華帝國發展之縮影。西安周邊地區是中國考古發現最豐富的地區,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之一,商周遺址遺物眾多,神秘朦朧的夏朝的種種傳說也圍繞着這個地區發生。華夏民族於茲生育繁衍,直至政治與經濟重心向東向南轉移,長安成了西安 ── 不再居中而偏西了。

華夏族本身是個種族混合體,居「中國」而強盛之後,不斷面對着東南西北周邊非華夏族的覬覦。這是磨合和融合的過程,武力上的對抗殺戮和文化上汲收交流不斷。十三個定都西安的王朝(還有十四至十七朝等說),有六個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權力爭奪與傾軋最慘酷、人民生命最危淺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如《晉書》關於「永嘉喪亂」所記,這裡曾經「流屍滿河,白骨蔽野……人多相食,饑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之八九」;偌大長安城繁華驚散,居民曾一度不足百戶。

所謂五胡,是匈奴、鮮卑、羯(匈奴別支)、羌、氐,而實際的部族遠多於此數。據《史記》,匈奴的先祖是夏朝遺民,西遷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等二十六國的人。近代西方主流歷史學者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部族,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後來逐漸漢化,其後裔是為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也就是岳飛詩句中的「胡虜」。

漢武帝大破匈奴之後,經過傪烈的殺戮,雙方都有和意,於是出現了漢女和番的「和親」。到東漢時,匈奴南北分裂,南支遷入中原內附,獲賜姓劉而強悍之性不改。同時入遷的尚有氐、羌等族。至東漢末天下大亂,這些都有漢姓的胡族紛紛立國,匈奴單于冒頓(獲漢高祖以皇族女子和親)之後裔劉淵更打出恢復劉漢正統的旗號,建漢趙國。

有學者認為,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不少文化習俗卻流傳下來;陝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的後裔;建立大夏國赫連勃勃的子孫也姓劉。

烏魯木齊那位劉師傅祖籍甘肅,是在新疆的第三代移民,祖父是當兵的,是進疆解放軍的一員,部隊後來成為生產建設兵團。劉姓於是又外遷了。

沿着絲路走向「塞外」,不見烽火狼煙,而秦月漢關隐約。匈奴胡人,卻可能就在身邊。

(絲路紀行之五)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晨遊嘉峪關,碧宵猶見月殘留


城樓極目
碧霄猶見月殘留
可曾見證
秦人壘土
漢將封侯
二千歲月去悠悠
河西廊貫通商貿
嘉峪關雄萬兜鍪
長城萬里
到此方休
望殘垣內外
止戈息鼓廢鋒燧
拓疆闢土亦何求
國泰民安樂
天下共此秋
(絲路歸來,嘉峪關題照)
(絲路紀行之四)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絲路風情異,何處有胡人?

鳴沙山下鴕鈴響,何處胡人大漠中。
千百年來,絲路一直是不同民族的交匯地帶。它好像民族大歌舞的表演舞台,這個民族的演員退場了,馬上有另一個民族的演員登場,輪流不息。這舞台很大,以中國境內計算,東西長逾二千公里。到了西端回頭,我們從新疆的烏魯木齊坐飛機到陝西的西安,翌日再從西安飛返香港,兩程飛行都要花約兩個半小時。

一路上,接觸到不同的民風,很多源自不同的文化流傳。第一晚下榻在青海的首府西寧,住在市中心廣場邊上的一家酒店。抵達時,太陽即將落山,我掌握時間到廣場公園遛躂。遠遠傳來節奏強勁的音樂聲,我想,該是大媽們在跳舞了。那天是周末,大媽們不用做飯?走近一看,大為驚訝,跳舞的竟然多是青年男女。音樂與舞姿也異於一般的廣場大媽舞。有兩圈人各自在跳,跳的都是西藏舞。藏族音樂的風格一聽就聽得出,而「左手左腳」的獨特舞姿,也一看就能辨認。其中一圈有幾十人在跳,還有上百人在圍觀,不少也隨着音樂在扭動。不知道舞者是什麼種族的,因為服裝都漢化了,或者說洋化了。藏族,即古之吐蕃。

到了新疆,民族風情更迥異,在吐魯番、烏魯木齊,到處是高鼻深眼的人,說的漢語也像走调的「外國腔」。走進維吾爾族或回民的餐館,異域情調更濃郁。異域就是西域。秦漢時,西域號稱有三十六國,以至五十五國。這大概都是約數而實際數字誰也不知道。所謂「國」主要是部族聚居的綠洲,在氣候環境、政治環境恆變,戰亂頻仍之下,其國其民大多已吞沒在千百年風沙裡,如羌族、月氏、西夏……。殘留是存在的。途經張掖、敦煌都見到去祈連山下欣賞裕固族風情的旅遊廣告。裕固族就是已成歷史名稱的回鶻人的後裔,至今兼事畜牧與農業,善騎射。

一個最大的疑問是,千百年來與漢族在河西走廊和絲路抗爭最激烈的匈奴都到哪裡去了?

匈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勢力強勁的北方非華夏遊牧民族,其狂飆所至,對歐洲也產生過巨大影響,是歐洲人所說是「蠻人」(Barbarian),亦即 Huns。漢唐時所稱的「胡」,其實是「匈奴」二字的促讀。如今,胡人不見,只留下胡楊、胡桃等名稱。中外都對胡人的歷史有興趣,有關的研究是為匈奴學。

沿着絲路西去,不斷映入眼簾的是茫茫戈壁灘。最矚目的,遠方是時隐時現的雪山,南面的祈連山過去了,北面出現天山,它又伸延到南面去。下車去觀光的,有一個一個關,嘉峪關、玉門關,而最讓人傷感和富詩意的陽關,位於絲綢之路南線,在敦煌的西南方,沒有去。關與關之間,有長城。關也好,長城也好,都為防禦匈奴而設。

關城猶在,人何去?回來找出《民族大遷徙》一書,才解開了一些疑惑。由此,想起途中為我們駕車的兩位師傅,一在烏魯木齊,一在西安,都姓劉。

(絲路紀行之三)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絲綢之路,更是思想之路

敦煌莫高窟名高度中國化了的飛天雕像
匆匆走馬十天,從絲路回來,對絲綢之路這名字有了較深刻而不同的認識。絲綢柔軟而華美,是商品,摸得着,看得見。二千多年前,它就通過這條蜿蜒、漫長、艱辛的交通路線從中國向西流傳,直到羅馬、歐洲。然而,通過這條線路流通的,遠遠多於輕軟瑰麗的絲綢。

敦煌二三十年前隨着中國「改革開放」而重新向世人展示它的豐富文化寶藏時,以敦煌壁畫上一個反彈琵琶的舞妓成為形象標誌,由此生發開去,出現了《絲路花雨》舞劇等大量藝術作品。如今到敦煌,到處可以見到反彈琵琶的形象,市中心陽關中路一個十字路口的回旋處花壇,就屹立着一個幾米高的雕像。這形象取材自敦煌壁畫上的「經變圖」,這是莫高窟壁畫藝術到了全盛的唐代出現的新變化,說的是佛經故事,卻常借盛唐宮庭的奢華生活來展現理想世界之極樂。

借用這形象有其合理性,反映了人們對融合了不同文化的敦煌藝術的欣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也反映出,絲綢之路不只是中國的絲綢向西輸出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思想溝通之路。

敦煌博物館內的犍陀羅佛教雕像,
帶明顯的希臘和印度色彩。
這條交通道路之形成,不是某一方面的單方意願,而是共同的需要。據司馬遷之說,絲路是張騫奉漢武帝之命而「鑿空」的,而事實上遠在秦漢之前,河西走廊就是東西之間重要的交通路線,在遠古的史前年代就存在。經濟繁華之後,中原不同王國的王室貴族追求西方的珠寶玉石、藥物巧技,而西域以至更遙遠的國度對中國的絲綢瓷器同樣渴求。

中土同樣需要的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不論在生活安定之世還是動盪多變之年,朝野上下都不乏這樣的追求。翻看絲路不同年代的歷史可以發現,即使商旅交易斷絕了,即使絲路上一路腥風血雨,佛教思想的流動仍不絕如縷。前秦符堅在國困民乏而朝臣多反對之下,仍派遣大將呂光遠征西域,其中一個重大目的,竟然是為了把嘉名遠播的高僧鳩摩羅什從龜茲挾持回來。鳩摩羅什後來在武威和長安大量翻譯佛經,在關中地區把佛教推廣到空前水平。

通過絲綢之路,東西兩端各有所得,但究竟中土產品如絲綢瓷器對西方的影響大,還是中土受外來思想文化之影響深遠?相信稍一思考便有答案。隨着佛教普及,特別是演化出中國特色的禪宗之後,大量佛教用語成為漢語的日常用語,若把之剔除,如今我們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如今大量有「胡」字的東西幾乎都是從絲路傳過來的,如胡桃、胡楊、胡椒、胡琴 (二胡)、胡蘿蔔,有些則被融合而消失於無形,即胡騎、胡樂、胡笳、胡馬、胡床。至於胡鬧、胡說、胡言、胡扯是否也有西方源頭,即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北方語言之語音大變與舊日的不同胡言有關。帶「番」字頭的東西如番薯、番茄 、番書等,是明之後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帶「洋」字頭的,如洋槍、洋火,該是晚清民國之後傳來,是洋人堅船利炮強進送來的。

絲綢之路既是商品之路,更是思想之路。

(絲路紀行之二)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走向歷史,走向絲路

仿繪敦煌第三窟畫像
早就想走走絲綢之路,一直沒有去成。不久前有朋友相約去敦煌,我以為只走走河西走廊,然而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後來才知道其實會一路向西直到烏魯木齊去,那更好。這等於一般旅遊所說的絲綢之路全程了。

絲綢之路 (The Silk Road) 之得名,不過一百多年,是德國地理學家里希特霍芬一八七七年在《中國》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的,之後舉世知名。而這條貫通東西方的交通路線的存在,久遠許多,至今仍沒有人知道它在遠古年代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曾經起過怎樣的作用。它的兩頭貫通了四大古文明,西面是西亞的兩河文明,再遠一點是古埃及文明,從古西域拐向南,是印度古文明;東面則是中華文明。

如今,這四個地域之間相隔着廣袤的荒漠地帶,從敦煌往西就是「關外」,一直到中東,戈壁與沙漠,緊接相連,之間有水源的人口聚居地不多。這樣的情況已存在千百年,中國的邊塞詩從《詩經》開始就有,到了唐宋大盛。所謂邊塞主要就是指渡過黃河往西的一帶。自漢代起,河西走廊成為主要征戰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唐代詩人王翰在涼州即今天進入河西走廊的第一個大城市武威寫的。

如果這一路自古以來就是如斯荒涼苦困,人畜難生,遠古時相隔萬里的文明不該有各種交流,彼此之間不會有各種陶符的互相模仿,陶器、青銅器製作技術也不會遠距離傳播。

可以推斷,而考古也證明,那時的氣候狀況與今天迥異。例如,如今被視作死域的羅布泊,那時真的是富有生氣的水泊,可以打漁。一個個被淹埋在風沙裡的古城,往日一定水草豐美,生態盎然。東西方古文明之間的交往,若沒有適當的交通環境,不可能發生。而那時人煙稀少,各個部族之間為生存而發生的資源爭奪也一定不如後來激烈。自秦漢以來,河西走廊見證過多少種族的興衰來去:匈奴、月氏、黨項、吐蕃、回鶻……,當然還有漢族。

這一路上留下過足印蹄跡以至刀劍遺痕的名人就更多了,文的武的,東的西的,如張騫、班超、衛青、霍去病、法憲、鳩摩羅什、玄奘、馬可波羅、林則除、左宗棠……,連隋煬帝也御駕親征到過張掖,召開過東西方「高峰論壇」。

回顧絲綢之路的興衰可見,這條東西方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紐條,是隨着中國國勢之興而興、衰而衰的,在西漢、隋唐、清初有過興起,之間曾經荒草衰煙,以至敦煌寶藏在上世紀之初被英法俄日的文物販子相繼掠奪。

今天,又一個興起來臨,連高鐵也貫通絲路了,走絲綢一點不難。就在昨天,中國與俄羅斯聯合展開了「絲路中俄」全媒體採訪,從北京坐高鐵出發經西安到烏魯木齊,採訪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而二千多年前,張騫率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前後經歷十三年苦難,最後僅兩人回到長安。正是這一「鑿空」之旅,開闢了中國西向之路。

我明天也走絲路去,飛蘭州,跨祈連山進入河西走廊,向西往烏魯木齊,途中乘一程高鐵。從蘭州到烏魯木齊,途程近二千公里,比香港至北京的距離還遠一點,會花十天完成。這一路,可以觀賞的東西太豐富,大概只能走馬看花了。不管怎樣,有所期待也。

(絲路紀行之一)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尋尋覓覓拍殘荷

趁着要到深圳書城走走之便,到洪湖拍殘荷去。這才知道,拍荷花不難,拍殘荷卻甚難。

以往都只拍荷花,如今秋風颯颯,不但荷花謝了,蓮蓬也不見一個青綠的,都蓬枯梗斷,垂頭喪氣。偌大荷塘,荷葉滿滿,半仍帶綠,半側敗倒水中了。於是滿眼葉枯蓬亂,雜而無章。拍荷花的目標很明確,即使花多眼亂,仍可以「眾裡尋它千度」,而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艷。可是面對滿塘斷梗敗葉,就難以找到焦點。殘荷之美常來自倒影任意構成的幾何圖案,這樣的畫面取決於你的觀賞角度,它好像根本不存在,要求你積極參與了,才在某一個角度出現。不似一朵花開在風中,招搖着遊人的視線,誰都見得到。

對美的欣賞,有些是人的本能,有些得以培養。有些東西,誰見到都可以判斷美醜,例如對人的樣貌,即使判斷有出入,亦八不離十。但要在混沌的世界中發現美,看到美,則不是任誰都可以具有的本事。畫家和攝影家在這方面有特殊本領,這可能是天生的,也要後天培養,使眼光越來越銳利,越來越敏感。

香港有多位以街頭速寫、素描出名的畫家,如江啟明、歐陽乃霑,我每次見到他們的作品都既欣賞又羡慕。他們的筆下功夫固然過人,而從平凡中看到美,從而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夫更讓人驚歎。似乎,他們的眼中只有美,即使從醜中也看到美。

在洪湖的拍攝成為尋尋覓覓的遊戲。幸好,公園中沒幾個遊人,而秋風颯爽怡人,太陽也躲起來了,停停走走不勞累。回來後,在電腦上的調光卻頗花工夫。對成績不大滿意,算是個經驗吧。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饒有古意話「跳槽」

在中國大陸,轉工「跳槽」是「改革開放」之後才有的新鮮事。在此之前,所有人的工作都由組織分配,自然沒有「跳槽」之說。「改革開放」了,人們逐漸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意願找工作,於是港人常常說的「跳槽」也跳槽北上了,並得到更廣泛應用,男女關係中男或女的移情別戀,「換畫」了,也叫「跳槽」。

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港式粵語北上的好例子,一些論說粵語的書也這麼說。

可是稍加勾沉卻發覺,這大錯特錯了。

粵語有古雅的一面,「跳槽」就是個「古」卻未必「雅」的用語。港人把它活用到了職場,也只限於「搵工跳槽」的意思,而「跳槽」在大江南北復活之後,把原詞的原意也復活了,就是用於指男女之另結新歡。

在看到的網上詞典中,都有「跳槽」詞條。綜合來說,釋義有三項。依由近到遠排列,一是比喻人離開原來的工作,另謀高就。這是今天語義的主要義項。二是指牲口離開所在的槽頭,到別的槽頭去吃食。大陸的詞典都有這義項,台灣的《國語辭典》則沒有,但有另一個義項:喜新厭舊,另結新歡。這說的不是工作,而是男女關係。

這起碼是明清時就有的詞義。《國語辭典》引用明代《雅俗稽言》說:「魏明帝 (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 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又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小說有言:「七郎揮金如土,並無吝惜,才是行徑如此,便有幫閒鑽懶一班兒人出來,誘他去跳槽。」

大陸的「百度百科」有更多解釋,說這是「指男女間愛情上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又引明代馮夢龍的《掛技兒.跳槽》作例:「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 ,兩情深。罰下願,再不去跳槽。」這說得更明白了。「掛枝兒」是明代民間一種山歌,以貴在不加雕飾而情真意切而為人所喜。

可見,至少在明清時,「跳槽」泛指男女之蟬過別枝,可用在上至皇帝,下至青樓中男女和兩小無猜者身上。大陸從香港再吸收「跳槽」這慣用語之後,擴大應用到男女關係去,不過是重新接上了傳統。相對之下,香港的「跳槽」語義反欠古意了。

可是上述的第二義項的解釋似乎不夠完整,就是牲口為什麼要「跳槽」?難道是「隔離飯香」(鄰家的飯格外香)?其實,是賀爾蒙在作怪,「跳槽」是牲畜動情之異常舉動也。明清時人因而把「跳槽」移用到人的類似所為身上。

誤以為「跳槽」是香港的慣用語,真慚愧。香港是個小地方,而又位於東西交匯之通衢。這有個好處,就是易於吸納四面八方的新舊事物,共冶一爐。只是時間久了,就連事物的源頭也忘記了。對於小事,這不打緊,別數典忘宗便好。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從「雞」和「豬頭炳」看粵語之生猛

語言有生命力,而語言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加強語言的生命力和表達能力。生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不斷變化,一種語言一旦不變,不但意味着生命力不足,甚至可能意味着死亡。因此,一種語言貴在有變化,能與時俱進。

粵語之生猛正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生猛」這詞,以前只限粵人使用;如今,大江南北以至海外到處可見「生猛海(河)鮮」的招牌,大陸的權威詞典也收錄了。類似的北上詞數以百計,只要翻翻《現代漢語詞典》等詞書的新版本,一定可以在新增詞條部分看到不少新收入的粵詞、港詞。源自粵詞「埋單」的「買單」,源自「搞掂」的「搞定」已全國通用。這往往讓港人沾沾自喜。

既然是交流,影響就是雙向的,而且長期存在。時間久了,吸納的外來詞如糖入茶了無痕,被化解得了無外來痕跡,會讓人以為是本土原生詞。這些外來詞很多成了慣用語,就是習用於眾,但不依字面解釋而別具深一層含義。對這樣的詞當地人都不說自明,只是苦了外來者。慣用語多二到四字,單字的也有,都可靈活應用而語多諧謔。粵語的慣用語非常多姿多采。

比如說很有粵語特色的「雞」字,在特定語境下,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指做什麼行當的女性。這其實是粵人改造的外來詞,源自書面語和北方話的「妓」(諧音「雞」)。廣州話更轉一個彎而稱「啄地」,港人又從中派生出「鴨」來。

「豬頭炳」是港人熟用的,指蠢鈍之輩,粵語區都通用。粵人叫阿炳的很多,多屬草根人物,如「盲炳」,但誰是「豬頭炳」?他其實是「豬頭丙」。戰後,很多上海人移居香港,粵語於是吸收了不少滬語詞。上海話有「豬頭三」,港人把「一二三」化為「甲乙丙」,就產生了「豬頭丙」,再進一步粵化為「豬頭炳」。據曾子凡的《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油瓶 (peng2) 仔(女)」、「派對」、「黃牛黨」等也源自滬語,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可能是「十三點」、「吃豆腐」。

台灣國語對粵語的影響亦大,「同志」指同性戀者就是源自台灣。「人氣」(源頭是日語)、「瘦身」(源頭是日語)都是台灣來的。

有時,一些用語又會在異變之後回流,例如「雞」回流到北方,把「鴨」也帶去了。「的士」是香港粵詞,北上後,「搭的士」簡化為「搭的」,再演變成「打的」,回流到廣州以至香港。至於「跳槽」在普通話中從職場活學活用到男女關係上去,似乎未見反過來影響粵語。

人們都對自己的母語有特殊感情,可是不要以為母語就是本土的。這樣做若不是蠱惑人心就是無知。「撐粵語」切不可以變為「撐本土」,這是一條死路。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圓也「八月十五」,缺也「八月十五」

維園中秋景色
日前發覺,網上網上有個「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在粵語與標準漢語對換時,若苦於難覓適當用語,不妨借助這個資料庫。這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設立的,早在二零零一年就完成。我如今才知道,有點後知後覺。

資料庫計劃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根據香港中小學生的作文和報刊文章,再查考各種粵語方言詞典,編製成這個資料庫,供學校和市民使用。參與的有多位教授和研究人員。資料庫的使用相當方便,可以直接輸入粵語詞或現代漢語詞作雙向檢索;要以粵語詞檢索,還可以利用拼音、部首、詞類索引。例如在詞類的「代詞」類,可以找到「一啲」、「乜野」、「人地」等等粵語詞。無論你說的是粵語還普通話,都可以借助它改善溝通、表達能力。

不過,資料庫「敬請留意」:「……2001年完成,及後並沒有修訂和補充。」這給人一個「商業交易」的感覺,政府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用完了便「萬事大吉」,恕不「加場」。於是,粗疏難免。

在曾子凡的《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一書中看到一段有趣資料:粵語「八月十五」的語源。粵人在特定語境下聞說「八月十五」,自當別有領會,知道所指不是中秋,而是屁股。從「中秋」聯想到「月亮」,再聯想到「屁股」似乎是正常的思維路徑。據上書所引,有詞書說「屁股渾圓,似八月十五的月亮,故云」;有說「謔稱屁股蛋兒」;有說「八月十五是個圓滿的中秋節,就因為太圓滿,所以俗話將它代表屁股」。倒是《廣州方言詞典》解釋得對:「戲指屁股。八月十五吃碌柚,與『囉柚』音近,囉柚為(粵語)屁股俗稱。」粵人其實也單以一「囉」字指屁股。

而在上述資料庫,輸入「屁股」,只找到「屎2胐(忽)7」的粵語詞作對照。

真有趣。「朏」字指的是「新月初現」,與「滿月」剛好相對,而都指屁股,粵人對於月亮的聯想不可思議耶?而據也是中大的「粵語配音配詞字庫」,「朏」只讀「非」。

所有語言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粵語源遠流長,自有豐富內容可以追尋。只是語源久遠而生活環境恆變,很多古僻用字和習語來源難免被遺忘。所幸是,近年廣東與香港不少學者和熱心於「撐粵語」的人都有所着力,希望前人的智慧結晶得以籍此及時保存下來。

用語還可以解釋一些民俗。舊時小孩生日會吃紅雞蛋,如今雞蛋不矝貴,紅雞蛋已罕見。為什麼要吃紅雞蛋? 據《廣州話方言詞典》,雞蛋有蛋黃,小孩吃了,希望有「有皇 (黃) 管」也。粵人素來山高皇帝遠,樂於「冇皇管」,但對於小孩,則希望有所管束。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飛越彩雲間

昨天傍晚到川龍,在朋友的山邊小屋聚餐。香港正吹東北季候風,在大帽山上的川龍,風有時頗大,但風從山後吹來,不大受影響,反覺清涼。天上則是另一番景象,亂雲飛渡而高低有致。到日落時分,霞色由低至高逐漸變紅,轉過頭來,天上風光即迥異,形與色都大變,構出新的圖畫。這樣的景色不算新鮮,但往往都能讓人眼前一亮,讓你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嘆服。光是拍攝那些錦繡晚霞,總覺缺少了些什麼。幸好發覺,有飛機不斷從赤鱲角機場起飛,飛到團團錦雲間,可作畫面焦點。大概一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飛,不過拍不到多少架飛機,因為霞光的美景只維持若干分鐘。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慧雨澄心 / 漢字書法之境界

外形的華美和書寫的流利 ,是每一種文字都追求的目標,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文字書寫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意境的營造。二十世紀印象派大師畢加索這樣說過:「如果我出生在中國,我一定會成為一名書法家,而不是油畫家。」

── 摘自《漢字五千年》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物極而反二十年

天宮二號
人類很早以前就從生活中得到一個重要經驗:物極必反。所有事物看來發展到某個程度,若趨勢無法遏止,就一定會走向反面。初是觀察到月亮的盈虧變化,太陽在冬至夏至的往返,後來更提升成為哲學理論。其中的道理,既簡單又深奧,千百年來一直隨着事物的無窮變化,以不同的事例作花樣百出的新展示,讓人眼花繚亂。

似乎,中國人對這個道理有特別深刻的體會和認識,被列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在二三千年前就為之作了非常深入的總結和演繹,以一長一短兩根橫線,以一陰一陽的相對作出最簡明的歸納。後世的諸子百家據此有不同的發揮,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老子),「人有不為也,而為可以有為」(孟子),「亂極則治,暗極則光,天之道也」(洪秀全)等等。凡夫俗子,也可以隨口說出「過猶不及」、「否極泰來」這樣的成語,念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詩句來。

這樣的變化,有時是正面的,破釡沉舟,死而後生;有時是反面的,日中則昃,盛極而衰。

有朋友在群組中轉載了一篇文章,回顧了中國多方面成就的過程。一個例子是中秋節時發射升空的「天宮二號」 太空站。這是中國繼「天宮一號」之後的第二個太空站,也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太空站。這個月底,「神舟11號」會載送兩名太空人前往進駐。之後「天宮一號」將完成任務,墜落地球,「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將要墜落的還有由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加拿大、巴西六國牽頭,共 16 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到二零二零年,它在運作 22 年後也要報銷。到時候,太空中就只有中國的太空站了。

這很諷刺,甚至荒謬。當 ISS 籌建時,中國就申請加入,但一直被拒絕。美國還禁止美國太空總署與中國有任何合作。這才逼使中國鐵了心去發展自己的太空站。 據 CNN 報道,其他國家反過來希望加入「天宮一號」了,以至有歐盟的太空人開始學習漢語,以便和中國太空人溝通。

以上那篇題為《感謝當年的不帶之恩,才把中國逼成了現在的自己》的文章,還舉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超級電腦芯片、反隐身雷達等例子,說明中國是怎樣被逼到絕處而逢生的。韓信是主動破釡沉舟的,現代的中國卻是被逼而為。

二十幾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差不多是一代人的時間。向前瞻望,二十年有點虛渺;往後總結,二十年卻很實在。二三十年來,看死中國的預言數不勝數,都落空了。網上多年來一直廣傳着希拉莉預言「中國二十年後是世界最窮國家」的流言,而此前冒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名義傳播的「中國十年後是世界最窮國家」流言,則因為時限過去而似乎消聲匿跡了。

盛極而衰也可能因為過分貪索而成,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漁夫的老婆對一直有求必應的金魚不斷苛索,最後要做女皇,甚至海上霸皇,以致金魚被逼頭也不回地游向深海,讓漁夫夫婦打回貧窮的原形。

對香港來說,二十年也是個特殊的年限。對比前後的反差,該怎麼說?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慧雨澄心 / 先承認自己不懂

電影導演李安四年前拍了 3D 的《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全球大賣。目前在拍攝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一齣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採用最尖端的技術規格,用3D、4K高畫質、每秒120格速率 (傳統電統是每秒 24 格) 拍攝。這是全球第一次,目前還沒有電影 院有放映設備。他接受台灣 《天下》 雜誌訪問說:

「……我們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拍了 《少年Pi 的故事》 才知道……我其實不知道 3D,我怎麼樣窮盡我的各種力量,我的資源,就只學到一件事情,就是我還不懂。請大家給 3D 一個機會。我覺得,我們先承認我們還不懂,然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怎麼做,我個人相信,未來會帶給我們我們很多的想像空間。」

他說:電影一直告訴我,它要變。現在,時機成熟了,它要變成一個新的媒體。這是高規格的 3D 電影。

英國一位心臟病權威的出位見解

英國有一位敢言的心臟科權威醫生── Dr. Aseem Malhotra,他常有出位言論,例如說做運動雖好,卻不可以讓你減肥。他的言論有時還令同行吃驚,例如說, 88% 病人以為安裝心血管支架可以預防心臟病和延長生命,但這其實只可以緩和心絞痛。他不是隨便說的,而是在為美國著名醫學雜誌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協會學報) 撰寫的社論中指出的。

他的一名同行看了給他一個電郵表示支持,但說:「很多介入心臟病專家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s) 私下會同意你的意見,可是你這麼公開說就讓人不舒服了。整個行業的人的生計都依賴介入心臟病醫學呢。」介入心臟病學,就是在有問題的心血管內安裝導管、支架等,以減少閂塞風險,是目前心血管內科的發展方向。

這反映了目前醫療領域普遍存在的過分診治問題。他指出英國每年為不必要的診治、檢驗、化驗花費多達二十億英鎊 (約二百億港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之設計與分析」教授 Peter Gøtzsche 曾在《英格蘭醫學雜誌》(BMJ) 撰文指出,西方的第一第二號死亡殺手是心臟病、癌症,第三號殺手就是處方藥物。他發表的分析報告估計,65 歲以上死者當中,一年有五十萬要歸咎於精神科藥物,包括抗鬱藥和抗癡呆藥。在香港有個傷風感冒去看私家醫生,給你開十種八種藥很平常。醫生不開那麼多藥,有些病人會不高興,可能還會主動要求開抗生素。

他最近在文章中提到,一名六十多歲、有乙型糖尿的女病人因為膽固醇超標了來看他,病人服食了他汀類藥物,大受肌肉疼痛的困擾。他恭喜病人,說她可能會因為膽固醇高了而長夀一點。今年六月,他參與的一項研究在《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個報告,指出對 60 歲以上病人的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所謂壞膽固醇)偏高者的死亡率反而偏低。一個解釋是,低密度膽固醇關乎免疫系統健康,有利於對抗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甚至可能有利於對抗癌症。報告因此質疑低密度膽固醇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而危害健康的假設。

他認為他汀類藥物對心臟已出現問題的病人才最有效,他讓那位病人停止服藥,以減少肌肉疼痛的副作用。這是有風險的:即使對有心臟病的病人,風險也不過是一萬分之一。三個星期之後,病人成了「新女人」;改吃低糖高脂的地中海食譜後,還減重了,乙型糖尿病也有好轉。

Malhotra 一向提倡:健康不是靠吃藥吃出來的,適當的飲食習慣更重要。他因而視垃圾食品,視給消費者提供大量糖分的汽水商為公敵。他認為,在西方人的日常食譜中,最危害健康的是超量的糖。

他面對的另一公敵是大藥廠,認為它們是藥物濫用的源頭。由二零零七年至二零一二年,世界十大藥廠大部分曾因為刑事性質的不當行為受過處分,繳交巨額罰款。「但只要這些刑事罪行有利可圖,他們行事依舊。」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運動與遊戲,勞動與心態

為慶賀一位老友大步跨越了一個健康關口,一幫朋友茶敘暢談。席間自然聊到健康問題,也聊到運動之重要。可是一位平常不怎麼愛運動的醫生朋友有另一番見解,道是運動有益,但不一定如想像的好,何必老是去刺激賢上腺素上升?保持身體的緩和沉靜狀態反而好些。

大家一陣轟笑。可是仔細一想,會知道為什麼中國人崇仰「龜夀」,龜就是長期保持「緩和沉靜」狀態的。靜坐入定,追求的就是這種狀態。當然,有人會立即拿「鶴夀」反駁,鶴卻愛動而遠飛高翔。

現代人重視健康,保健理論都提倡運動,於是運動頗成風氣,男女老少都參與,連運動服裝、器材店鋪也成行成市。毛巾也有為運動而設計的,能讓你有特別涼快的感覺。這與肥胖成為世界流行病有密切關係。在這熱潮中,卻有一個很謊謬的現象:最用力通過商業廣告提倡運動的,正是被很多人視為癡肥症元兇的各種牌子汽水,特別是風行全球的幾個品牌。所有運動場地、場合,都是這些汽水最大力推銷的地方。你整天的流汗運動,一瓶汽水就足以讓你無比「暢快」地抵銷淨盡。你因此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奧運會奪得最多金牌的美國,正是癡肥症最嚴重的國度。據最新數據,美國成人癡肥率最低的一個州也達 20.2%,有四個州超過 35%。

奧運會在英文稱作 Olympic Games,「運動」就是「遊戲」。於是在很多人心目中,有遊戲、娛樂性質的運動才叫運動,要特別安排時間進行,例如足球 、籃球、游泳、羽毛球等,步行也一樣。

幾天前見到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印象中,他原是個典型的中間肥胖型男士,體態圓然。他如今卻黝黑而結實,腰圍明顯地縮減了。他從職場上退下來之後退而不休,要打理兩個大花圃,專種可作藥用的洛神花 (又稱玫瑰茄),都只用來送贈親友。這讓他整天忙個不休,勞動量很大。幾年下來,本來有的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等都不藥而愈。我絕對相信,這是他改變生活方式後的成果,他沒有特別去做運動──games,可是做了大量體力勞動。

另一位新認識的朋友是另一極端,很愛運動,家人病重之下,運動之約更重,雷打不動,而家務不做,也不會做。只是不知道他的健康狀況。

「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舒適化」,讓人不必勞累,舒舒服服地就可達到目的,各種機械化裝置──或外傭──為你代勞了。可是,人一旦四體不勤而飲食豐裕,種種健康問題就接踵而來了。其實,只要調整一下心態,種種勞動也就是運動。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七家酒店找來 80 名服務員,他們在打掃房間、搬運行李、上下樓梯中要消耗不少體力,平常也做做運動。服務員分兩組,心理學家向其中一組詳細解釋了他們日常每項工作的體育意義,如花 15 分鐘消潔浴室可消耗 60 卡路里等,並給每名服務員一份詳細的報告,又在休息室中貼上有關訊息。另一組服務員只聽到運動有好處的一般解釋。一個月後的檢驗發現,那組意識到日常每項工作可以達到怎樣體育鍜練效果的服務員,體重減輕了很多,體重指數與腰臀比指數都下降了,血壓也有所下降。另一組服務員沒有類似的積極變化。

我也認為要多做運動,但對運動的概念有別於「遊戲」,而是盡量與日常活動結合。位於三藩市深山裡的柏克學院 (Buck Institute)以研究生命健康馳名於業界。一篇報道說,學院內有升降機、電梯等現代化設備,但都只為訪客而設,工作人員不會使用,上落各個樓層都走樓梯。顯然,他們都把運動寓於日常活動。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幾千年漢字,日本之路牌

關於文字的起源,有各種不同說法,在中國有由「四目重瞳」的倉頡創造文字等傳說。饒宗頤認為,遠古時發明的標記,例如陶符,長久使用之後,逐漸與語言結合,並有了某一稱謂和名目 ,也就成為文字。但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就至今無法界定。

至今,中國可考的最久遠文字是甲骨文,是約三千三百年前殷商時代的遺物。幾千年來,世界各地出現過不同的文字,除了蘇美爾人的楔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與甲骨文這「三大古典文字」之外,還有瑪雅字、彝文等,但能夠穿越千百年歲月而生生不息的,就只有由甲骨文而來的漢字。

甲骨文當初在作中藥用的「龍骨」上發現時,神秘難懂。可是到了王懿榮等學者手上,不多少天,破譯就初見成效了。相對之下,歐洲學者花了幾百年才找到解讀楔形文字與古埃及文的鑰匙。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的文字的傳承脈絡一直沒斷,看似中斷了的地方一旦找到,很快就能恢復血脈暢通。

有個「漢字五千年」的說法,中央電視台還以此為名拍攝過一系列紀錄片。所謂五千年其實很籠統。漢字到了甲骨文已相當成熟,之前肯定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只是源頭迄未找到,更早期的文字也未見蹤影。一個困難是,發現的某些符號算不算是文字? 例如,四五千百前的山東大汶口遺址一個陶尊上發現這樣的圖形:上面是圓圓的太陽,下面是五座相連的山峰,之間有一個三尖上翹的弧形,似火熖,似明月,也似大鳥。這算不算文字?

大汶口遺址發現的陶符
還有更早的:河南約九千至七千五百年前的賈湖遺址,以出土三十多枝骨笛知名,四聲、五聲、六聲到七聲音階的都有;還有一枚甲骨很重要,上面有一個像眼睛的符號,與後來殷墟甲骨上的「目」字非常相似。之後,又在不同器物上發現二十來個不同的符號。這些算不算文字?

不管怎樣,我們承傳了形聲並重的漢字。形聲並重不是漢字獨有的,古埃及文也標形標聲,法國學者商博良就是靠發現圖形複雜的古埃及文中既有表音符號,也有表意符號,又有像漢字偏旁一樣有限定作用的符號,而把古埃及文解讀的。可是,饒宗頤說:「漢文作為獨立形符,一配上聲符,形符成為部首,指出文字的類別。從山屬山,從水屬水。非常簡單。不像及古埃及文,義符之外復加声符,形上加形,聲上加聲,凌亂複雜,最後終歸於放棄。」

形符把字歸屬於某個類別,一望可知,非常簡單。對不認識的字,從它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的類別,如松、柏,可說已識得一半了。不一定是動植物學家,也可以認識很多種植物的名字。這使造字容易,識字更容易,是形聲字的優點。

饒宗頤還通過東京大學一個實驗展示了漢字另一優點:日本高速公路上的路牌 ,一種以漢字書寫,看形;一種以平假名片假名日文書寫,讀音;駕駛者看路牌,看形只要一秒;讀音多兩秒。也就是說,漢字路牌對駕駛者的警惕效率較高。

研究人員也通過實驗證明,單音節而有調的漢語,在接聽上比多音節而無調的語言更易辨識。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遠古陶符:相互影響而各走各路

西亞八千年前的古陶盤
遠古時代東西方的交往跡象,在考古中有越來越多發現,例如陶符的互相影響。不同地方的遠古文明都有陶器製作,其上都有稱作陶符的紋飾,是文字產生之前的符號,主要是象物而成。不同地方的陶符不少很相似,可是發展下去,卻形成完全不同的文字,西方是拼音文字,而中國是「形」與「聲」並重的形聲漢字。饒宗頤教授對之的發現和見解都很有趣,從中既可了解東西之異同,也可明白中華文化之獨特。

饒宗頤指出,相同的陶符在不同地方、不同時期的陶器上出現,說明這符號確曾具有傳播 (diffusion) 和涵化 (acculturation) 跡象。在這過程中,文化互相滲透,各有採擇、取捨及調整。現時所見的陶符,從比勘同形入手,以其分布情況,仍可探索其間關係。

其中一個例子是萬字符,即 卐(右旋)或 卍(左旋)。饒宗頤認為這是世界上流行最廣泛也最複雜的一種符號,大抵是西亞最早,印度河谷次之,中國較晚。它是人類文化史上代表吉祥美好一面具體而微的標識,有人說是太陽的象徵,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已普遍存在,西亞、小亞細亞、希臘、印度……的形形色色器物上都有。中國青海、遼寧出土的陶器亦可見到,可見殷代的羌人和殷人都已吸收這個符號。戰國早期的越器戈上也有。

半坡、大汶口遺址附近渭水流域一帶出土的古陶中,不同的陶符有近三百個。章太炎把這樣的陶符稱為「初文」。饒宗頤把半坡遺址發現的陶符與腓尼基字母相比較,發現最令人驚訝的是, 彼此形構相同的竟有二十個之多。

西方的字母是中東的腓尼基 (Phoenician)人發明的,他們到處經商,在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字母,共 22 個,其中有 A (aleph), B (beth),希臘人借用了,改了讀音,形成自己的字母,就是 alphabet。腓尼基人最初使用楔形文字,象形的,字母也用楔形文字來表達。腓尼基字母從公元前一四零零年起至前八四二年開始流行,而中國渭水流域半坡等遺址發現的陶符產生於更早的八千至五千年之前。

西方發明了字母,進而發明白了拼音文字,以表達多音節的語言,各種象形的文字就因為太複雜而湮沒了。

在中國,陶符卻沒有產生字母,而與單音節的語言結合,產生了漢字。饒宗頤指出,一般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這只是從形體結構角度來看問題 ,其實漢字很早就已脫離表意階段,殷代的甲骨卜辭大部分是借音字和形聲字,以音符為主,形符為輔。在銅器時代,一個漢字有許多字形 。盡管形符可以變動不居,而音符所代表的聲音則比較固定。因此,不能完全從字形方面着眼來談漢字 。漢字不僅重形,同亦重聲。漢字是由音符和形符共同組成而以形聲字佔大多數 。漢字演進到了甲骨文,就已走上一字一音的規範化道路,與文字的思想架構互相配合,很快發展成為一獨特的書法藝術。這也就不要字母了。

著名文字學家唐蘭說得更明白:應該把漢字理解為一種很重視字形的「注音」文字,有別於印歐語系的「拼音」文字。事實上,三千五百年來,漢字的造字原則都是「音象結合」,或稱「形聲結合」。香港的大量粵音字也是這樣造出來的。把漢字說成是象形文字,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一些人推崇西方拼音文字之先進,而刻意突顯漢字之落後有關。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筆下留情」版頭照片題詠之四十九(2016/09)

日午人聲寂寂
門中一樹閑情
弦鳴何處
細聽細聽
心裡琴聲
(灣仔秀華坊)
小小紫菲隨處見
田疇野嶺有花開
百花蜜自百花釀
自有蝶蜂親近來
銀河落地燿塵凡
寂寞嫦娥倍孤單
忽見火螢漫天舞
中秋朗月展歡顏
(攝於維園)
秋夜荷燈盡掛
徜徉碧水銀河
神清氣朗污泥淨
郎自情多
我自婆娑
(維園中秋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