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周刊》:江迅
文章刊於《亞洲周刊》2014年10月12日 第28卷 40期。以下是關於中美博弈的摘要:
香港「佔領中環」啟動,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群眾保住政府總部,避免台灣「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和攻進行政院的歷史在香港上演。當晚學聯和榮休主教陳日君都呼籲民眾撤離,是因為香港反對派背後的重要人物收到美國在香港代表的指令,要佔中緊急剎車,避免影響美國與中國合作對付伊斯蘭國 (ISIS)的戰略。港府其後放任群眾「佔領」其他地區,是「以退為進」,讓民意來向示威者施壓。
政府總部,是執政當局的權力象徵。亞洲週刊獲悉,特首梁振英在衝突激烈、戰況紛雜的態勢下,明確指令,無論如何要死守政府總部,絕不能出現台灣三月「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的香港版。據悉,這也是特區政府向中南海保證的。
東方之珠經歷了四天的警民激烈衝突,貌似平靜的背後,卻是中國與美國的較量與博弈,回歸中國十七年的香港,再度成了大國外交聚焦點。
(原文 http://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12223346886&docissue=2014-40)
九月二十八日催淚彈之夜,到了晚上十點出現奇特的現象,不斷與警方攻防的示威者,突然收到學聯領導層的通知,呼籲立刻撤退,原因是有消息指出,警方可能會開槍,要避免無謂的犧牲。二十八日晚上十點多,學聯發出呼籲:「警方使用橡膠子彈,大會希望群眾撤離自保」。
學聯常務秘書鍾耀華出現電視中說:「因為有同學得到消息,警方開了槍,不過是什麽類型子彈未確認,呼籲大家先撤離,保留元氣。」稍晚的十一點,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原本到場支持「佔中」,他竟也開始呼籲學生及市民,撤離金鐘示威場地,指「特區政府失去理性,市民不要堅持,因為不會取得勝利」。
他們態度為什麼突然改變了呢?為何當警察還沒撤退時,示威者就要先撤退?
亞洲週刊獲悉,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在香港金鐘街頭催淚彈煙霧瀰漫之際,香港反對派背後的重要人物,收到美國在香港的代表人物的指令,批評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沒能控制局勢,主導這場公民抗命,只是跟著學生後面跑,不能控制佔中運動,會直接影響美國在香港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因而希望反對派急剎車,在這激烈衝突的晚上,嘎然降低衝突的強度,要從一個可能引起人命傷亡的衝突,變為一個「低強度的戰爭」││主要靠文宣和群眾運動來贏得民心。
美國當局的考慮,是當前美國正在忙於對付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之際,不希望在亞洲再多一個「麻煩點」。美國需要中國支持聯合國反恐,需要中國支持美國打擊伊斯蘭國。同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十一月還要在北京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因而美國在香港這場因政改引發的警民衝突中,不會表現得太激烈,太偏差。
在香港街頭衝突最熱烈的時刻,也刺激中美雙方幕後外交的密集互動。因為中方了解,香港反對勢力的金主,都是與美國當局關係密切。要向反對派施壓,就要擒賊先擒王,先要將反對派的金主「搞定」。同時,中方也充分了解,美國在進攻ISIS的反恐行動中,需要中國合作,大家都有戰略利益的共同點。
香港國際關係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九月三十日在《信報》撰文說,「數天前和一位與政府交往密切的前輩茶敍。他說以其理解,中美就ISIS問題達成的默契,居然可能以香港為籌碼,要是中國答應出兵,美國就會『建議』香港泛民支援政改方案;要是中國不出兵而又要求美方的ISIS情報,卻會在方案作出象徵式讓步,儘管香港黨派不可能滿意,美國卻有了面子。這是筆者首次聽聞把香港政局聯繫到ISIS,即時反應,自然覺得難以置信,認為只會在平行時空發生。不過,單論外交倫理,卻真是可以這樣運作的」。
留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雷丁大學戰略研究博士袁彌昌教授,也在本期亞洲週刊撰文指出,香港「已陷入低強度戰爭」,他也證實了美國理論模式中的「低強度戰爭」,就是要打文宣戰,要贏得更多的「心靈與頭腦」Hearts and minds(見本期第三十三頁專文)。
九月三十日,港人發現美國對香港事件反應的微妙之處。白宮新聞發言人厄尼斯特說:「白宮正密切留意香港的民主抗議活動,並『支持香港人民的意願』」,但他也不忘補上了一句,香港的民主要「依照基本法」──而這也恰恰是中方的立場。同時,中國外長與美國國務卿克里也計劃展開會談,而外電也開始透露,香港佔中問題將是雙方的重要議題。
英國首相卡梅倫對香港佔中行動「深表關注,期望問題可以解決」。副首相克萊格則要求與中國駐英大使緊急會晤,以表達對北京可能處理佔中行動的憂慮。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表示,香港的民主原則應受到尊重,呼籲各方和平解決分歧。相對以往的用詞,這些表態相對平和。
中美的幕後博弈,是否可以化解香港這場危機?那些曾經在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嘎然撤退的學生與激進派,是否也將會再度受到幕後金主的壓力,正受到各方的矚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