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無情未必真豪傑

回頭前塵影事,總有可笑、可悲的,可笑復可悲的亦不少。譬如想到那時有這樣一首歌:「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全中國無人不識唱,哪裡歌聲一起,就一唱百和。如今,沒有幾個人會唱得出口了。

舉凡涉及「大是大非」的大型群眾運動,都會衝擊到友情、親情、家庭。對運動來說,運動的目標、理想高於一切,要求參與者為了運動的成功,團結一致、無私奉獻、作出犧性。在這前提下,友情、親情、家庭都在可以犧牲之列。效忠的核心,要麼是運動中具有無比魅力的領袖,要麼是運動的理想、目標。

一個運動要成功,必須有這樣的領袖。從個人、家庭自私的角度來說,這些領袖卻是友情、親情之敵。他們英雄式的橫空出世,可能製造時勢,也可能製造無數家庭悲劇。十二世紀時,歐洲有個後來封了聖的基督教傳教士伯爾納 (St. Bernard) ,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發起人。據說他的講道極感染力,以致母親們紛紛藏起兒子,妻子們紛紛藏起丈夫,以防被他誘惑了去東征。他拆散過很多家庭,據說那些棄婦多得組成了一座女修道院。

這樣犧牲,從宗教的神聖角度來看是微不足道的。宗教都宣揚愛,可是愛有層次,友情、親情的愛相對之下若不是最低級的,也只能是次一級的。狂熱的政治運動在很多方面堪足與宗教運動媲美,貶抑友情親情,褒揚領袖崇拜,就極為相似,組織運動的手法很可能就源自宗教,在西方自然源自基督宗教。《聖經》中耶穌這方面的說話,大概是運動領袖們熟知的。

在馬太福音第十章,耶穌不諱言地說:「不要以為我來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並沒有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又說:「我來是要使兒子反對他的父親,女兒反對她的母親,媳婦反對她的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又說:「那愛父母勝過我的,不配跟從我;那愛子女勝過我的,不配跟從我……。」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也有類似的話:「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紛爭。」「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紛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兩個人和三個人相爭;父親和兒子相爭,兒子和父親相爭;母親和女兒相爭,女兒和母親相爭;婆婆和媳婦相爭,媳婦和婆婆相爭。」

這樣的場境不是在這個、那個運動中一再出現過嗎?每當社會出現狂熱的信仰、運動熱潮時,都必會發生這種反目成仇的相爭,中外概莫能免。

這樣的狂熱,不管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都有道德高尚的教義、主義,都宣揚某種愛,某種超越國界的精神、政治價值,可是實際上會製造大量適得其反的恨,把家庭、社會撕裂。

不知道是否與這樣的狂熱浪潮反覆出現有關,家庭在世界各地都在衰落,這可能又助長狂熱性群眾運動的孳長,推動人們去追求在家庭之上的「大愛」。

魯迅有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他的感慨相信不僅是就自己的境況而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