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英雄與時勢 排劣與擇優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亦有人說是「英雄造時勢」。不管怎樣,時勢不斷,而英雄少見,現世更少。據英國歷史學家 John Keegan 之說,二十世紀的歷史不過是六個人的自傳,他們是列寧、斯大林、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毛澤東。

確實,你只要了解了這六位領袖的一生,對二十世紀這一百年的波瀾起伏就庶幾了然於胸了。

近日讀到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一篇文章,題目是We Have Reached Peak President (我們已登上〔美國〕總統的高峰期)。從題目來看,以為目前正是美國的總統最輝煌的時期,文章說的其實是這個高峰期已過去,別旨望美國可以出現偉大的總統了。美國公認的偉大總統有三位,即華盛頓、林肯、羅斯福,是為三座沒法跨越的高峰。文章的作者是 Aaron David Miller,他出版了一本新書 The End of Greatness: Why America Can't Have (and Doesn't Want) Another Great President (偉大之終結:為什麼美國沒有〔或者不想要〕另一位偉大總統)。這就說得較清楚了。

作者認為,當今的世界已進入「後英雄式領袖年代」(post-heroic leadership era),不管是民主還是非民主的國家都無法產生這樣的領袖來。在美國,人們還是渴望有領袖的,大學裡有一千五百餘個相關課程,耶魯大學有個領袖學院。可是人們對選舉出來的領袖不敢恭維。二零一三年的一項民調發現,公眾對民選產生的國會評價之低,竟然與「杜牙根」、結腸鏡手檢驗甚至曱甴歸類並列。

奧巴馬的出現曾經令美國人以至「舉世」有過憧憬,瑞典還急不及待地給他頒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可是泡沫一下子就破滅了。

作者環視世界,找不出可以稱頌的英雄式領袖來,倒是發覺以反英雄姿態出現的梵蒂岡教皇方濟覺很出眾,而他絕對是「小圈子」選舉產生的。

若把民主與偉大領袖相提並論的話,會發覺兩者沒有多大關係。上述六位二十世紀大人物,只有兩個半是民主選出的(把希特勒算半個),而美國三個偉大總統也只有兩位是民主選舉制度的產物──華盛頓總統不是。

這使人想到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一個關於民選領袖的觀點。人們自古以來渴望找到賢能領袖或賢能君主,設計過很多方法,包括古希臘的抽籤。波普以科學檢證理論著名,認為試圖檢驗或證明科學理論正確是徒勞的,要做的是證偽,只要找到一個否定的例子,就可以推翻整個理論;在此之前,則可以假定理論是正確的。

循此思路,他認為選舉不是為了選出賢能的領袖,而是「設計出一種政治制度,令無德無能的領袖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大的破壞?」也就是說,民主選舉領袖不是擇優的機制,而不過是排劣的機制。即把不好的淘汰掉,剩下的就是「好」的──相對地好。

這樣的理解初看有點匪夷所思,與中國傳統的選賢與能相去太遠,細想卻是民主的現實。曾經在 TED 網站看到一個拿習近平與奧巴馬成長歷程作比較的演講,用動畫對兩種選拔人才機制作了很形象化的比較。該找來溫習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