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從劉華的「民主決定」說起

蘇格拉底接過的讓他死亡的毒藥
前幾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電影片段 (沒有注意片名是什麼,只知道是香港的胡鬧片):劉德華、阿叻(陳百祥)與另外兩名艷女在商討該由誰去做一件齷齪事,劉德華與兩女一致指向阿叻;阿叻抗議,劉德華說這是民主決定,阿叻只好服從。

這可以說是一堂民主課,道出了民主的要義:從眾。但我相信所有人看到這一幕都會為阿叻叫屈,看得出這分明是劉德華等三人在欺負阿叻,「搵佢笨」,只是又難以說出這樣的「民主」出了什麼毛病。

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其中很多不是假「民主」之名以行,沒有嚴格的投票程序,但都以多數人的意見為依歸。只要群情洶湧,民意不可逆,就順勢而行,反正是對是錯都大家一起負責,所謂「有鑊齊齊孭」。歐美的獵巫行動因此殺害過許多人無辜者,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大陸也曾通過「公審」處決過不少人。

真正挾民主之名殺人而最出名的,該是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之死。

古希臘是西方現代民主的發祥地,民主democracy 一詞就來自希臘,由 demos (人民) kratos (管治)組成,這也就是「民主」的本義。這樣的管治方式由以力服人的寡頭政制發展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靠辯論壓人、人人自以為是的政治風氣,是非、善惡是什麼反而淪為次要了。蘇格拉底指出其中之弊反而被治罪。他得到「公正」而「民主」的審判,被一個501人龐大陪審團以281票對220判處死刑。

兩千多年後,我們都會覺得這極其荒謬,竟然把一位偉大哲學家的生死命運交由幾百名識見低下的普通民眾去決定。難怪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後來有「民主乃暴民之治」(Democracy is the rule of mob)的名言。

古希臘式民主沒落後,越兩千餘年,democracy 在歐洲重新出現,一直到十九世紀,在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是帶有貶義的詞。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它的價值觀才獲得多數政黨和政治流派接納。所以從歷史上看,現代民主還很年輕,怎樣的民主才有利於公眾的利益,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現在,似乎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民主有劣質與優質的區別了。

對關心兩者區別的人來說,國際間近年有大量值得思考的事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突尼斯、埃及、敘利亞、泰國、烏克蘭……名單很長,更不要提拉丁美洲、非洲更早的例子了。有一點共通之處是,當地民眾都只知道追求「民主」,而沒有清晰、妥善的政治綱領,只知道由人民(demos)去行使權力(kratos),而不知道怎樣行使和予以約束。結果是混亂和無政府主義泛濫,甚至重新陷入高壓管制中去。

關鍵是群眾的素質不可靠,而民主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群眾的長期熱情又是靠不住的,久而久之,權力會由少數人例如上例中的劉德華把持(兩女是被迷倒的狂熱分子)。阿叻之流被「搵笨」就難以避免了。

3 則留言:

  1. 你好,近日香港局勢混亂,小市民和政治冷感如我也難置身事外,惜我非讀歷史和政治出身,難辨當中的是與非,甚是困擾。機緣巧合下來到你的網頁,讀過幾篇文章,對你的見解很是欣賞,也從中獲益良多,因此在此留下足跡,望繼續賜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近日發生的事情,難得一見。從這個角度看,應該好好珍惜這個機緣,提高對我們這個城市、這個世界的人和事的認識。若能這樣,未嘗不是好事。只是代價太大了,所有人都受到傷害。

      我對眼前事也有很多疑問,無法解釋。幸好可以向比自己聰明的人求教,從書本中了解智者的思考。「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總在重複上演,第一次是喜劇,第二次是鬧劇。香港上演的是第幾次?肯定不是第一次了,而且特別胡鬧。把自己抽離一點去看,可以看得更好。抽離是為了不把視野局限於香港,看得深些遠些。很多人太投入了,包括絕大部分傳媒,不是客觀報道,而是扮演參與者。如曾繁光說,少看新聞為佳。其他可看的東西多着呢!

      刪除
    2. 補充一點:我也不是讀歷史、政治出身的,只是為了求知以補不足去看書而己。只有這樣,才不會成為周星馳《鹿鼎記》中滿足於高喊「反清復明」偉大口號而被人擺布的蠢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