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g Under Umbrella / by Penkdix Palme |
香港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而很多香港的「蛙蛙」對之渾然不覺,仍然感覺良好。
香港是一個奇跡,在一個除了擁有優良的深水港之外沒有任何天然資源的地方,在短短時間內創造出一顆「東方之珠」來。所謂短短時間,主要是指戰後。在戰前,香港由於內地的戰亂頻仍,已吸引不少人才和資金到來。然而,當時香港的地位仍難以與十里洋場的上海相比,所以張愛玲到香港來了,卻是瞧不起香港。我在感情上不接受這位「才女作家」,但不能否認她瞧不起香港確有所據。
香港可以說是藉着中國和國際局勢的機緣發展起來的。英國戰後接收香港時,沒有完整的治港理念。中國局勢變化,以及後來因為韓戰而受到封鎖,驅使人才和資金從大陸大量湧來,卻促成了香港向轉口港和製造業的發展。英國人最主動的應變,是在七十年代初因應六七「反英抗暴」的教訓後,由港督麥理浩啟動一系列民生經濟改革。改革目的還有着長遠的政治盤算:提高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拉開與內地的差距,以為未來的香港前途談判鋪墊民意基礎(可參考李彭廣的《管治香港》一書)。
為香港經濟起飛提供更大動力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香港的經濟架構自此徹底改變,從製造業中心逐步改變為現在的金融服務業中心,經濟產值至今93%源自服務業。大陸一九七八年開始改革開放時,香港恆生指數接近500點,一九九八年達到18000點,20年內翻了40倍。
可見,香港的發展完全依託於中國局勢,既可在中國受封鎖、處境艱困時取利,亦可從中國對外開放、經濟蒸蒸日上中得益。香港處於一個非常有利的地緣位置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大陸自然吃大陸。
可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空間一樣,時間推移,此增彼長,因緣就變了。
香港曾經以自己是進入中國大市場的跳板、橋頭堡自詡,以為自己是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必經之路。這曾經是事實,至今也有一定根據,只是再沒有人相信香港可以繼續保持這獨特地位了。隨着中國的經濟實力加強、對外開放擴大,香港再不能以自己的地緣政治優勢自恃,而在新的形勢下,反而日益顯露出地緣政治上的不利來。
過去,香港處於大陸的邊沿位置上,有如鶴立雞群,可以睥睨群雞、傲視「天下」。據本港經濟學者雷鼎鳴的文章,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香港的GDP佔國家總體約25%,到二零一二年這大幅跌至3.1%。香港鶴立雞群之勢已逆轉為雞立鶴群。簡言之,香港已被邊沿化,且趨勢持續,香港的GDP佔國家總體的比例,估計會在十年內進一步跌至1%。
溫水裡的「蛙蛙」們,必須看明白這將屬於你們的未來世界。
可是,福兮禍所倚,福兮福所伏。
回覆刪除這句話俺不懂看請賜教
是打錯了,該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多謝指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