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詩人七個平聲字的破句

西湖雪景(網上照片)
有同事送我──應說轉送我──一本書,說是不懂得欣賞,希望我懂得欣賞云。我翻了一下,發覺對這書不是懂不懂欣賞,而是根本不欣賞。

這是一本配詩的照片集。同事對印刷較熟悉,一看就覺得書的印刷奇差,與平時的專業要求相去甚遠;加上對配上的詩「不懂」欣賞,書
經別人送上,便立即轉送來了。

這樣一本書的出版,真讓我出奇。出版商是一家非常有名望的出版社,且以出版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知名,該對出版物的內容分量、印刷質量有很高要求才對。怎麼會出版這樣的書?這不是通俗流行讀物,不可能暢銷賺錢。莫非是自費出版的?

作者倒是有來頭的,任職香港某著名大學中文學院副研究總監,專攻詩詞藝術,出版過十幾種書,包括詩集,得過很多獎。書還得到台灣某教授的作序。

書以杭州西湖為主題,選輯的百餘幅照片,力圖全面反映西湖四季晨昏濃妝淡抹之美。可惜照片看來不過是一般遊人到此一遊的紀錄,完全不見有什麼獨特構圖、光影、構思、技巧。加上照片好像都沒有經過版房的專業調整,全都灰灰濛濛,予人「西湖四季盡陰霾」的感覺。

詩句據說是一位畫家建議作者配上的,有古詩今詩,舊詩新詩,不少是作者自己的,大部分是摘句。其中有古人千古傳頌的佳句,也有今人不忍卒讀的破句,例如:「都言西湖千年情,盡歸此一不斷橋」。不論原詩是舊體詩還是白話詩,都讓人讀不上口──上句七字全是平聲字,而且三個聲節都落到最低音的陽平聲去(言、湖、情)!

自從提倡白話文和新詩之後,中國文學最大的遺憾可能是中文聲律之美丟失幾至淨盡了。詩詞這一文學體栽的一大特點,是它的誦讀性,可讀之於口,可讀之以於心,以前還可以唱,這就要求它有恰當的聲律安排。中文對聲律特別講究,因為講究才有唐朝的格律詩出現。這不是為了限制創作,恰恰相反,是為了方便創作;是時人總結了詩文中聲律之美的規律後,讓人有序可循而定出來的。這等於西洋作曲本來沒有所謂樂理,後來作曲家的創作多了,有人從中總結出的規律來,才有了樂理,讓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作曲於是便有路徑可依循。

啟功先生有一篇《詩文聲律論稿》,把聲律的研究擴展到詩詞以外去,認為中國古代的其他文體如駢文、韻文、散文一樣有聲律上的規律,所以可以瑯瑯上口。他指出,律化的條件有兩方面:一是字句形式上的要求,一是聲調配搭上的要求。字句形式整齊排偶比較簡單,聲調配搭怎樣才能和諧則較複雜。因為較複雜,今天就連專門研究詩詞藝術的學者也寫出全屬平聲的七字句來了。

杜甫一千多年前的詩作至今為人所愛讀,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對聲律的要求特別嚴格,自言「晚節漸於詩律細」,就是年紀越大越知道作詩要細分聲律,不只是要分平仄,還要分陰陽,例如押的平聲韻腳該落在陰平還是陽平。找幾首他的詩來讀讀就知道。

你為什麼背不出幾首新詩來?新詩不講究聲律,缺乏抑揚頓挫之美,應是重要原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