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花事繁榮:開發香港的一股力量

石塘咀山道今昔。山道是昔日大寨(高級妓院)的集中地。
上圖的廣州酒家原為金陵酒家。
《塘西風月痕》一書附有〈香港娼妓史〉一文,長二十餘頁,作者是謝永光。這是關於香港歷史的珍貴文章。讀之,令人對香港發展的歷史有新的觀感,令人慨歎。淪落煙花之地的女子,表面上看,在悲歡哭笑中為有閑階級提供了消遣娛樂;深層發掘,卻可發現她們竟是香港經濟開發中一股不小的力量。

今日的石塘咀,人口高度稠密,中心點是山道,其上有異常高的天橋,把半山的薄扶林道連接到海邊的干諾道,成為連接中環與港島南區的大動脈。地鐵的港島延長線不久將開通到這一帶,可以想見,石塘咀、堅尼地城的港島西陲一帶,將會更興旺。

石塘咀一帶本來是無名的海邊荒坡,由優質的花崗岩(麻石)構成,這是建築、鋪路的好材料。這吸引了惠州的客家打石匠到來開採,形成下陷的石塘。由於石塘近海處似鳥咀伸向海中,這裡便有了石塘咀之名。

十九世紀末,港英政府在摩星嶺下的海灣填海,填出了如今堅尼地城至石塘咀一帶土地。可是這裡荒蕪偏遠,發展不起來。其時,港島的華人妓院集中在水坑口一帶。十九世紀末,一場大火燒毀了那裡鱗次櫛比的妓院。政府趁機在一九零三年(一說是一九零六年),下令水坑口的妓院全部遷往石塘咀,利用妓女作為港島西區發展的開荒牛。

鶯燕西飛,依附妓院生存的酒樓等業不得不同行。那時,有錢人要西行尋花問柳或借煙花之地作商貿交際,頗不方便。妓院酒樓乃在水坑口設專車──黃包車──接載,由下午五時到凌晨一時服務。政府也把闊僅十五英尺的皇后大道「立即擴而大之」。差不多同時開通的電車,也直接開到堅尼地城去,以方便脂粉客。

據謝永光的文章,香港一九三零年有合法妓院約二百家,有有牌妓女約七千人,而石塘咀在全盛的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零年間,有大小妓院五十餘家,妓女約二千人;酒樓近二十家,員工一千多人,都集中在山道附近。以此計算,「真接間接靠花事繁榮以維持生活的(人員、家屬)不下二、三萬人」。據人口資料,那時香港人口約八十萬,這相當於每一百人中有三、四人靠石塘咀的花事繁榮吃飯。以全港計,那就更多倍於此數。

順提一筆,香港設宴吃喝的場所愛叫「酒家」,這做法始於石塘咀。煙花地方的這些地方本來通稱「花筵館」,後來金陵取「夜泊秦淮近酒家」之義以配合金陵(秦淮河所在地)之名,自稱金陵酒家。其後眾相效法,至今,世界各地的中式酒樓食肆都稱酒家了。

一九三二年,港英政府跟隨英國做法禁娼,石塘咀的妓院三年後全部關閉,石塘咀的歷史翻開新一頁。日佔時期,石塘咀的煙花事業曾一度短暫重興,但瞬即重歸黯淡。謝文對這時期的描述中有一數字令人心酸:當時買一斤米碌(米碎)要一百元軍票,妓女接三個客,還差十元才夠買一斤米。

文章又提到,舊時的紅燈區有四個,中環擺花街一帶,灣仔春園街一帶,油麻地廟街一帶。如今,這些地區除廟街之外,已面目全非。還有誰知道,中環的 Lyndhurst Terrace 不叫原來的倫核士街,是因為那一帶本來是西洋妓院的集中地,高級嫖客們習慣買花束送給洋妓,於是賣花小販成行成市形成擺花街,這後來甚至成為正式街名了。這或許可以作為昔日港島花事繁華對香港發展之貢獻的憑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