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神話、數學、性事、傳媒

舞伴數量反映的事實

神話、數學、性事、傳媒,四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前三者是《紐約時報》二零零七年八月一篇文章的題目:The Myth, the Math, the Sex。日前翻看一本舊書時,翻出這篇文章的打印本來,重讀之下,再在網上搜尋有關的新資料,發覺又涉及 the Media (傳媒)

問題是由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CDC)和英國的國民醫療系統(NHS)發表的調查數據引起的。那篇舊文說的是美國的問題,後來發覺英國的情況相同,而且幾年來,沒有什麼改變。調查的問題是,兩地男性與女性各有多少性伴侶?

動物兩性的性生理結構完全不同,這影響到兩性各自務求有利繁衍的性行為。在胎生動物中,雄性不必懷胎,只求多向異性播種;而雌性要懷孕,為求生育後裔,會摘優而為,選一個性伴侶並得其保護培育就可以。這予人的印象是:雄性濫交,雌性貞潔。這也是人普遍的自我認識。

這得到調查年復一年的持續證實。據美國二零零七年的調查,男性平均有過12.7個性伴侶,女性有6.5個。若問過去12個月的數字,二零零二年是男4.6個,女2.4個;二零零六年至二零一零年則為男3.9,女1.8。即大致是男比女多一倍。美國廣播公司 (ABC) 的一項調查更誇張:男女數字(一生)之比是20/6

英國的情況差不多,也是男性的性伴侶比女性的多很多。

可是,這合邏輯嗎?就是說在數學上是可能的嗎?以上問題放到社會上,顯得很複雜,但在數學上則簡單。《紐約時報》的文章請教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數學名譽教授 David Gale,他說:「從純粹邏輯來說,不可能男性的性伴侶大大多於女性。」

他用舞會作例子解釋:舞會後,向女孩子統計與男孩子跳舞的次數,總數為G;再向男孩子統計與女孩子跳舞的次數,總數為BG應當相等,並相等於舞會上男女跳舞的配對數量。這稱為「高中舞會定理」。

為什麼在性伴侶數量調查中的B遠大於G?原因可能是男性出於雄性的潛意識,誇大了性伴侶數字,自我製造神話;而女性則由於貞潔的潛意識,則壓抑了數字,也是神話。也可能是,男性的一些性伴侶在調查人群以外,例如到海外旅行時招妓得來。但這數字不應過大。

對於這樣的數字,傳媒很感興趣,不斷據之報道。網上有「踢爆」文章因而揶揄:據數學證明:傳媒強於性別歧視而弱於數學 (Mathematical Proof That the Media Is Sexist and Bad at Math)

傳媒弱於數學的事情也在香港發生。「七一遊行」的人數有不同的版本,主辦單位照例誇大,數字相當於警方、學術研究單位統計的幾倍。不滿政府的傳媒總愛採用主辦單位報大數,因為夠聳人聽聞,而不理會這意味着每分鐘有一千四百人通過之不合理(據港大教授葉兆輝)

要傳媒在這方面自律一下,誰曰不宜?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