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書香何以醉人?

中文中的「書香」,是指愛讀書的風氣、傳統;世代讀書的人家,因而稱為書香門第。書香卻又是實實在在的氣味,愛讀書的人都愛書香,就是愛聞書藉散發的芬芳。這種芬芳,是舊書才有的、讓人陶醉的味道。新書的氣味不一樣。

這書香是怎麼來的?英國《每日郵報》網頁刊登了一篇報道,介紹一位化學教師的博客文章,從紙張製造涉及的化學成分,作了解釋,讓人知道來自舊書的醉人氣息,不僅是懷舊情懷所致。

書本散發的味道涉及幾百種化合物,除了來自紙張,也來的油墨、膠水等。經過當中化合物的混合和分解,書本的味道隨着歲月變化。

舊書散發出的氣味獨特而難以說出所以然。據說,其中略帶香草和杏仁味道。所謂香草,就是香子蘭,香港口中的「雲呢嗱」(vanilla)。這種味道,新書中聞不到,新書的氣味主要源自紙張,造紙過程中用到許多化學品,例如用氫氧化鈉等降低紙漿的酸度,並使其中的纖維膨脹。還要用過氧化氫等漂白纖維,並把纖維與水混合,水本身也含有添加劑。油墨和裝訂膠也有氣味。

舊書的味道則是紙張中的化合物分解後形成的。紙張中含有纖維素和少量的木質素(lignin,芳香醇的一種聚合物),較高檔紙張所含的木質素,比新聞紙等較便宜紙張的少。在氧化作用下,木質素會分解為酸,讓紙張年久泛黃,也導致纖維素分解,並產生舊書的獨特氣味。

生成的化合物有不同的香味,例如苯甲醛散發出杏仁味,香草醛散發出香草味,乙基己醇則散發出一種「略帶花香」的味道,還會生成乙苯和甲苯散發出甜香味。

這些易揮發的有機化合物是由名為「酸解」(acid hydrolysis)的化學作用生成的,加上生成的其他醇類化合物,舊書的氣味就出來了。

這樣的味道,不是誰都喜歡的。愛讀書的人在當中薰陶久了,會覺得書香勝於花,不愛讀書的則會敬而遠之。喜愛書香的人相信越來越少了,一是因為愛讀書的人漸少,二是電子書書益趨普及。本來,電子書的出現有利於推廣閱讀,可是環視周圍,使用手中智能電子工具者閱讀者其實甚少。日前聽一位年輕朋友說,有了智能電話,很多事情通過它處理,回家很少開啟電腦了。智能電話的屏幕小,不便於看篇輯較長、較有深度的文字。可以想見,普遍的趨勢是,閱讀不但少了,也淺了,只讀一些短淺、無聊的東西。

每年一度的書展又來了。書展每年的入場人數都創出新紀錄,給人一個香港人越來越愛閱讀的印象。只要注意一下身邊會發覺,這其實是假象。今日的報紙上有個關於香港人閱讀情況的調查報道,據說約四成人過去半年曾有閱讀。所謂「曾有閱讀」的定義令人失笑:半年裡看書十頁以上。受訪者過去半年平均只看了1.7本書。

大陸去年做過一個調查:中國人一年平均看4.3本平面書,2.35本電子書。他們是被香港某些人譏為「蝗蟲」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