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從「任」字正誤到寫字之益腦

顏真卿的楷書「任」字
有些事情,你滿有信心的以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別人的不同意見錯了,可是深入研究一下,發現事情不如表面上看到的簡單。誰對誰錯,真不易下判斷。朋友的一則小故事,就給我這樣的啟示。

朋友參與的一個團體剛改選領導層,按照自己的民主傳統讓會員向有心義務效力的單一內閣作信任投票。投的票蓋上印章,投票人只可以寫上「信任」或「不信任」字樣,任何寫上其他字樣的票都屬廢票。朋友獲臨時推選為監票人。他從唱票人手中接過票,要確認有效。他逐票審視,慢慢發覺很多人──據說有近一半人──隨手寫出的是「信仼」,即把「任」右邊的「壬」的頂上一撇寫成一橫。

朋友即場笑言,寫作「信仼」算不算廢票?當然,大家都認同這樣的票是有效的,即是,把「任」隨手寫成「仼」是可以接受的。

小篆「壬」字
這是由於對「壬」字的字形認識而來的,在我的認識中,頂上的也該是一撇。可是仔細看看電腦打出來的「壬」或「任」字,那是一橫。港台的字形傾向一橫,在大陸則統一為一撇。

王羲之的行書「任字
這簡單的字應該怎麼寫?搜尋一下才知道,「壬」字古時上面是一橫的,與「王」字不同的是,中間的一橫長過上下的兩橫。到《漢典.書法字典》上搜尋一下「任」字的寫法,竟然發覺王羲之、智永、顏真卿等古代大書法家也把「任」的右邊寫作三橫一豎。後來可能為了避免與「王」字混淆,上面一橫漸漸變成一撇。顏真卿 、蔡襄的楷書也早把一橫改寫成一撇了。至於行書的寫法,明代王寵有很好的範例。

 到今天,若一撇與一橫不分,「任」與「仼」就很易混淆。「仼」是快步急行的意思,音「王」。在手寫中,這更易混淆。

智永的楷書「任」字
人們在日常漢字書寫中,常有自由創作,按自己的理解把筆劃連筆、減省,寫出自我感覺良好而旁人難辨的字形來。一般而言,現在大學生的中文字都寫得筆筆分明。這樣書寫,速度較慢。一旦有人想寫得快些,把筆劃連起來寫,往往就亂套了,因為不知道其中有路數、規範。很多人覺得,以前的人寫字較撩潦草,難以辨認,而不知道他們潦草得有章法。人們以前有較多書法或書寫的訓練,借鑑同儕手跡的機會也多,寫字很少亂來。這些如今都稀缺了。

在獨特的中華文化中,書法不僅是藝術,也是修為,可以冶煉人的心性,有人把它與氣功放在一起練習,調身、調息、調意。月前,這裡曾據《紐約時報》What s Lost as Handwriting Fades (寫字沒落造成的損失)一文,介紹科學家對書寫有利腦部神經運動的新發現。早些天,又讀到《華爾街日報》四年前的一篇舊文How Handwriting Trains the Brain (寫字是怎樣鍛煉大腦的),裡面提到,寫字不但對兒童的思維能力有益,對成年人亦然,成年人學習書寫新的字符例如漢字,可以加強認知能力。一些醫生建議正進入老年的戰後嬰兒潮一代人,以寫字來對抗認知能力的衰退。

明代王寵的行書「任」字
退休了學習書法去,可不要以為這好打發時間而已。
 **
舊文參閱:寫一手好字,比想像的重要

《華爾街日報》:How Handwriting Trains the Brain:

1 則留言:

  1. 非常有趣且具啓發的文章。
    真的要好好練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