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香港巴黎兩報的編採自主

《明報》今天報道了一條編輯部與管理層衝突的新聞,標題是「頭版標題被改 編輯不知情」。另有副題「(總編)張健波:改版正確 機制須檢討」。這是這家報館幾個月前因為總編職位調動引起編採人員與管理層對立之後,矛盾的又一次爆發。

所有傳媒都有個不成文守則,就是編輯部自主,不受經理部左右,即保持新聞處理的獨立性,避免受到經管、財政利益的影響。經理部與傳媒管理層關係密切,編經兩部的關係其實就是編輯部與管理層關係的反映。

在正常的實際操作中,兩者之間是要緊密合作的,管理層中一般不乏新聞內行人,並非都是生意人,兩者之間不會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假若對立起來了,那一定是經營困難或者外部政治環境的反映。《明報》的標題事件,大概是兩者兼而有之。

標題是由一名編務董事改動的,其時警方在中環開始向「預演佔中」的示威者清場,這位編務董事為報道新聞的最新發展,而「編輯記者都跑光了」之下,親自捉刀,停機改版。他就此與一名副總編輯在電話中溝通了,核實了最新情況。「編輯不知情」之說看來過頭了,可以說「不在場」。

在報紙這一行做久了,免不了會遇上這樣的停機改版。有時是突發的,在意料之外;有時是預發的,例如「清場」就早在預料之中,只是不知道幾點鐘發生而已。要停機改版的必定是大新聞,作為新聞工作者遇上了,都會高度緊張興奮,而自誡保持清醒有序,會留守着,直到無法作出最後改變為止。

我最奇怪的是,在上面的例子中,為什麼「編輯記者都跑光了」,而「守到尾」的竟然是非編輯部的一名編務董事。這應當屬於機制中須檢討的內容之一吧?這是不是不夠專業了?不專業也反映在文字上,除了上述「編輯不知情」標題外,報道的記者、編輯連什麼叫肩題或引題(在大標題之前),什麼叫副題(在標題之後)也分不清楚。

自從互聯網成為信息的重要以至主要來源之後,報紙的經營日趨不景氣,全世界皆然。怎麼應對這信息爆炸而報紙難辦的困境,是所有報紙營辦者與編採人員都逼在眉睫的考驗,是同舟共濟還是爆發新矛盾?

香港一批資深新聞工作者最近曾就此到歐洲展開學習之旅,同行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日前在《明報》報道了到巴黎《世界報》(Le Monde)的訪問,談到這家世界知名大報的興衰。

對於追求「話事權」的編採人員來說,《世界報》曾經非常風光:以前一直由員工佔多數股份,比例曾高達52%。它的最高管理層多年來由員工選出,可是報紙不斷虧損。到二零一零年,三名商人注資一億歐元拯救,佔了51%股權,員工股份則降至兩成左右。當時有傳媒學者認為:「現實和資本主義終於追上了法國的報業」,員工不能要辦報而不理盈虧。有人哀嘆這是「新聞工作者獨立性的死亡」,但也有評論指出,新聞工作者本身是問題,而不是答案。

在《世界報》的制度中,在總編輯之上設有總監(director),編採人員可毛遂自薦,再由投資者提名,然後交由全體編採人員投票,獲六成人以上支持才能上任。一年多前,一名總監在既得老闆看中又獲得八成同事支持下上台了,「認受性」很高,可是之後一推行改革,反對浪潮就掀起了,被迫下台。

這可以視為民主的一個小縮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