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全球化下「罷買XX貨」

如今,「全球化」已掛在每一個人的嘴邊,真的街知巷聞了。這不僅是這個名詞的流行程度問題,而是它已來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邊。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全球化,在號稱國際都會的香港尤其是這樣。

全球化並不是突然發生、出現的,而是一個很悠久的進程。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全球化的發展史。據一種理論,人類是從非洲走向世界的,直走到地的盡頭,走到海裡每一個可以漂流到的島嶼。太平洋中小島仍以原始生活方式生活的島民,也是不知多少萬年前從非洲走出去的。從人的散播角度去看,全球化早就實現了,遠在後來發現地球是圓的之前。

目前的全球化,是文化、經濟、信息的全球化,這不過是近年才發生的事。 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一下子把過去地域、國家之間的很多限制泯滅了,地球仿佛一下子變平。之前,沒有人說全球化,儘管它一直在發生着。現在,全球化好像一下子降臨了,很多事情不再一樣,很多概念也要改變,人真要適應一下。

譬如昨晚看英超聯的「雙紅大戰」,曼聯對利物浦,兩家都是英格蘭的傳統球會,可是現時實際上,曼聯的大老板是美國人,從資本上來說應是美國球會了。球員,本土的買少見少,大部分是從外國「買」回來了,很多是黑人。昨晚連中三元而光芒四射的曼聯球員貝碧托夫則是來自保加利亞。利物浦財政狀況不佳,說不定到哪個時候,也會淪為外資球會,像英格蘭其他球會一樣被俄羅斯、中東、泰國以至香港人收購。

如今,你已經很難知道哪一家企業、哪一個產品是哪一個國家的。不說別國,就說中國自己吧。你去到哪裡都可以見到 Made in China 的東西,這可以為你添一點自豪感,可是你根本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成分是中國的。有些很明顯就是外國牌子,自然就是外商在中國加工生產的,中國只是賺了加工費,其他的設計、營銷、品牌都不屬中國,原材料屬中國的也不多。較為複雜、高科技含量較多的產品,更加是這樣,中國負責的,多是最後最耗人力的裝配工序。

中國生產了世界上2/3影印機,1/2 DVD播映機、數碼相機,1/3 桌上電腦,1/4手機……這起碼是兩年前的數字了。可是我們都知道,這些產品的成本中,製造業成本只佔很小部分,大約是15%,即是每賣出七美元,中國只賺一美元,其餘的被外國的跨國公司、元件供應商賺去,涉及的不知有多少個國家。如果是汽車、飛機這樣的大型產品,涉及幾十個國家並不出奇。

於是,某個地方若忽然反華起來,要抵制中國貨,凡是 Made in China 的都拒絕,受害最大的是誰真難說得清楚。

幾十年前,叫喊「罷買XX貨」時,既解氣,也真有實效。現在,很可能只能解解氣了。發達國家完全是自己生產的製成品還有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