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剛過去,大中小學陸續開學。接連有親友在送子女到外國升學去,有去美國的,有去英國的,一些已成行,一些還在收拾行裝。做子女的,要面對人生一個重大轉變,當然緊張、興奮;而最受折磨的,是他們的父母。
一位朋友,早在半年前就為女兒要到美國讀書操心了,一再「事先張揚」。他顯然不是要炫耀什麼,而的確是為獨生女兒要只身遠赴重洋而忐忑,因而一再向友儕流露不安,並討教經驗。朋友經常帶女兒出席一個國際演講會的活動,讓女兒練習面對眾人說話。我看到,這個在名校就讀的漂亮女孩子用兩文三語主持活動,表現得很有自信,雖然是父親的嬌嬌女,但沒有因此失去獨立處事能力。她可以在香港升學,卻堅持要到外國讀書,看來有着擺脫父母百般照顧之意。父親雖然同意,卻是擔心死了,要親自送女兒過去,還安排好假期,打算「陪讀」幾個月。
另一位朋友最近也送別了升學的兒子。他本來說,兒子若在香港升不了學,去打工好了。只是過了不久就聽他說,還是咬緊牙關,讓兒子去了英國升學。事情變化很快,朋友不幾天之內就感受到了「空巢」之痛,很不習慣。
還有一位年輕朋友馬上也要到英國去了,去的是英國比較偏遠的城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要到一個「山旮旯」的地方,好修心養性唸書。難得他忽然「轉性」,家裡作了很大犧牲,把還在供款的樓宇變相加大按揭,等於向銀行借錢讓兒子讀書去,好堵住說「我現在要讀書了你又不讓我讀」的嘴巴。
中國人的孩子與洋人的孩子相比,自立性較差。這不能只怪這些孩子,因為這是整個中華文化氛圍造成的,父母也要負很大責任。例如子女讀大學,很多洋人不認為做父母的要負責任,孩子也這樣看,於是自己去掙錢。中國人的父母和子女卻都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願意為此作出百般犧牲。
其中一種近年常見的犧牲,是犧牲自己下半生的事業前途、社會地位,為了子女可以順利讀大學,移民他鄉,在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的國家做個二等居民、打一等居民不願打的工。這是以自己在社會的向下流動,來換取子女的取上流動。
這樣的犧牲無疑彰顯了中國為人父母者的無私和偉大,但我總為這樣的父母擔心,擔心他們無法得到應得的、相應的回報。
或者可以這麼說,整體而言,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必定大於子女的回報的。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的父母付出大於子女回報的反積累構成。看看身邊不同年齡層的父母們為女子的付出,再看看不同年齡的子女給予父母的回報,對比很強烈。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身上看出對比來。只是,你不經過一定的閱歷,不是到了一定的年紀,會對這些視而不見,那怕有人點明了,你也視而不見。
視而不見,可說是人的常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