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問卷調查考驗你的EQ

在香港,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接受問卷調查的經驗,有在街頭的,有上門的,有在某些場合隨場刊附上問卷的,現在更多的是通過電話進行。這幾種調查,我都接受過,卻是越來越對民意調查的可靠性存疑了。

對於這樣的調查,最初是抱着「助人為樂」的心態接受的。的確,你在街頭見到那些年輕人拿着問卷夾怯怯生生地攔截路人希望有人願意幫個忙時,你會心裡一軟,為他們花幾分鐘。日前在巴士站遇到有小學生也在做問卷調查,原來是學校布置的功課,還有老師在旁視察着。我不必考慮,就回答了約十個問題的回卷調查。小學生很高興地向同伴報告,還差多少個就可以完成任務了。

但若是遇上其他的調查,我不會那麼合作了。這是因為以前的不愉快經驗──也發生在巴士站上。那次,也是很快地回答了問題,以為完了,誰料還有最後一題:電話號碼是什麼?據說這是為了防止調查員作偽而設的。我很不願意地說了電話號碼。

幾天後,果然有人打電話來查證。而查證後,還有下文,是金融產品的推銷。如是者幾次。自此,我不敢再貿然接受街頭的問卷調查。

電話的調查卻總是打來。我問明白調查的議題,知道不是商業調查,而是關於社會事務的,會回答下去。總覺得這也是一份責任,期望調查盡可能反映社會實況。日前,又接到一個這樣的電話,是關於業餘進修的。好吧。調查員籠統地問了一通後,選了兩個你說比較「熟悉」的進修中心問下去,要我逐項給兩家中心打分。這樣的問題有十多項,越問越細,例如比較兩者師資、教學設施等等。我終於不耐煩了,說道這非要都去入讀了解過才能回答,我無法回答了。

過了幾天,同一機構再打電話來,問了一些問題,核實我的確接受過以上調查。過兩天,電話又來了,是要我給不願回答的問題打分,說道要是我不打分,當初的調查員就拿不到應得的報酬了。這算不算恐嚇?我被「嚇倒」了,但說明只是糊亂打的分,對方無所謂。於是我打了分,希望那調查員的工夫沒有白費。

這樣的調查就是叫人生氣。如果你有足夠的邏輯思考能力,那些問題和可選擇答案的設定,經常考驗你的EQ。

可是,你不斷在傳媒上看各種各樣「民意調查」結果的報道,煞有介事地說「民意」怎樣怎樣。傳媒據說是最能反映「民意」的,可是偏偏在這些「民意調查」報道上很不專業。

多年前,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曾倡議香港傳媒訂立關於民意調查進行和報道的專業守則,例如報道必要說明:贊助機構名稱、研究機構名稱、調查對象、調查日期、選樣方法、回應比率、樣本數目、調查結果的準確程度(誤差率)等等。對比一下,可以發現傳媒很少做得到。

經常關於高級官員支持率升降了多少的報道中,如果你知道誤差率的話,會發覺報道根本沒有意義,因為扣除了誤差,等於沒有變化。

1 則留言:

  1. "這算不算恐嚇?我被「嚇倒」了"

    算!

    :)

    笑死我!

    讀文為星期天的工作日添不少樂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