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中國怎麼謹慎也不行

釣魚島
中國與日本就釣魚島糾紛的新一輪紛爭,終於告一段落。不過誰都可以預期,這不過是暫時的緩和,摩擦不會就此平息。這是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之後,國際關係要取得新平衡、新適應之下不可避免的陣痛。
昨天提到過,中國人主觀上 認為中國崛起會不會對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可是中國的崛起客觀上大大影響到原來的國際秩序,不管你說這是不是「威脅」。「威脅」有負面的意義,使人有不懷好意的感覺。對於一些既得利益者來說,中國崛起讓他們感到不快,以至感到原來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威脅是自然,中國說沒有「威脅」也沒有用。

日本就老是覺得受到「威脅」。這也是好理解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缺乏安全感的島民心態揮之不去。過去,他們要模仿歐洲大國,用對外擴張去平衡不安全感。失敗之後,又投靠在美國的保護傘下。這樣相安無事了幾十年,而且得以心不旁騖地去發展經濟,日子過得很好。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一是美國不像以前的可靠,世界地位江河日下;二是中國以至整個亞洲在崛起,強鄰當前。這使日本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適應新形勢。最大的問題,是要繼續脫亞入歐下去,還是重新脫歐返亞,把自己視作亞洲的一員?

美國也有個適應問題,要重新審視自己在亞洲的地位。奧巴馬靠「改變 」作口號上台,的確帶來了點新氣象,小布殊到處不受歡迎的單邊主義行徑有所收斂,在伊拉克、阿富汗的軍事策略不得不扭轉了。可是有一點不肯放手,就是在可能成為新的世界經濟重心的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的主宰地位。這就是為什麼要連番在中國周邊搞起軍事演習來了,目的是要連嚇帶哄,拉攏處於中美之間的中小型國家。

對於中國崛起引起的震盪,中國早有估計。鄧小平提出要「韜光養晦」,減少鋒芒,就有這個考慮。可是中國崛起的速度,比任何人的估計都快,亞洲金融風暴、沙士、全球金融海嘯一役接一役的衝擊,不但沒有阻擋住中國在全球比重上的冒升,反而起了加力作用。這是誰都想不到的。

為了減輕震盪對一些人造成的不安,中國二零零四年嘗試提出「和平崛起」理論,以回應「中國威脅論」,試圖安撫西方。這看來並不成功,不管是不是「和平」,單是「崛起」就引起爭議。有人說,「崛」從形到義都顯示着造山運動,「三座山」衝破一「尸」的阻撓而拔起,意味着地震,「和平崛起」也就是「和平地震」,而「地震」怎麼說也不會是平安無事的。

再者,怎麼翻譯才準確?Peaceful rising 準確嗎?還是要譯作 Peaceful emergence ,或peaceful surge?

這些爭議反映了中國的謹慎和西方的敏感。如今,很少聽到「和平崛起」了,官方改用「和平發展」。

中國崛起的衝擊,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自從西方文化自十五、十六世紀興起,雄霸全球以來,世人習慣了依西方文化的標準──所謂「普世價值」──來衡量得失、對錯,而中國的崛起顛覆這個價值體系。中國怎麼小心謹慎,也難免受到質疑。就如這次釣魚島事件,英國《經濟學家》就指中國並非「負責任的大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