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美國的「忽然記憶」傳染病

< 佛洛伊德與「心魔」

美國九十年代發生過一連串不但震驚美國,也在世界各地造成轟動的訴訟,都涉及子女對父母的控訴。那時,就好像發生惡性傳染病一樣,美國不斷有為人子女者忽然從腦海裡搜尋出據說曾經失落了的記憶,幼時被父母淫虐、亂倫侵犯的痛苦經歷,紛紛都記起來了。

這些子女紛紛挺身而出,上法庭控告父母,要求巨額賠償。其中有名人的子女,還有24歲的前美國小姐 Marilyn Van Derbur 。

這些忽然打開了記憶匣子的子女,都是在心理分析師的「諄諄善誘」下,把有關記憶的線索一點一點發掘出來,從將信將疑,經過掙扎,到出現「頓悟」,最後豁出去,把父母告上法庭的。這些過程很多在所謂小組治療,即若干有相同心理、同病相憐的人一同接受心理分析師輔導之下發生。

這樣的心理分析,或稱輔導、治療,源自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認為人有天生的心理防衛機制,會下意識地把極度痛苦的經驗、創傷壓抑到意識之外,甚至刻意抑制。這樣的人據說都會有失眠、焦躁、頭痛、內咎、自卑、害怕黑暗……等「症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不少這樣的「病人」──很多是中產階級人士──流行去尋求心理分析師的輔導,到九十年代,就爆發了上述的「傳染病」。

Elizabeth Loftus 憑自己從實驗和司法部門得來的經驗,覺得這樣的「忽然恢復記憶」靠不住,因為裡面有太多她熟悉的、可以改變記憶的因素:暗示、推論、幻想、沉思等等。

被控告的父母百辭莫辯,你說從來不記得有這樣的事情麼,心理分析師說是你「壓抑」了這樣的記憶,記不起來正是最好的證據;還說只要你承認了,記憶就會恢復。這造成了很多家庭破裂,不少父母被投入監獄。

Elizabeth Loftus 愛莫能助,難以證明有關「忽然記憶」是假的。她很希望給那些無助的父母伸出援手,最後想到:「雖然我無法證明某段經心理分析萌生的記憶是假的,但我繞到問題的另一面,或者可以通過細致的實驗設計和與對照組的對比研究,提出一個關於製造虛假記憶的理論框架,顯示對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創痛事件的記憶,是可以植入的。」

她細心分析了心理分析師的做法,結合自己的經驗,發覺了植入這種「忽然記憶」的竅門:必須得到當事人的信任(如是心理分析師、家庭某成員);暗示發生過某事情,給大腦投放記憶種子;這使當事人開始思索,仿佛若有其事、其境;暗示中提及的情、境、物引起真實記憶的聯想;當事人受哄在小組討論中幻想某情境的發生,形成發酵作用,記憶具體化起來,越來越「真實」。

Elizabeth Loftus 於是從向對手學習中,設計並完成了著名的「商場迷失實驗」(Lost-in-the-mall experiment)。

(「記憶醫生」之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