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天行健: 龜板試雕

日前陪家人到上環一家藥材店購物,在店內左顧右盼,看到有龜板,讓人想起甲骨文。覺得有趣,便買了兩塊,看有什麼可以造來玩玩。

龜板即龜的腹甲,是中藥,可以熬製龜板膠。據稱藥性偏平和,味甘而鹹,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的作用,併兼補血止血。常用於腎陰不足引起的骨蒸潮熱、盜汗,是廣東人愛吃的龜苓膏的主要材料。

在網上看到,真有人用它來做藝術創作,可是看不到什麼作品。

眾所周知,中國見到的最原始文字甲骨文有三千六百年歷史,很多刻在龜板上。用龜板自然可以刻製仿古的甲骨文殘片。

甲骨文字都是尖銳物單線刻成,字較小,刻出來不易看也不易認。據統計,百多年來已發現甲骨文字五六千個,但專家只能辦認的還不到二千。

與甲骨文大致同一時期的文字還有金文,亦稱鐘鼎文,因為主要屬青銅器上的銘文。兩種文字有很長的共同發展過程。兩者不同,主要是因為書寫方式有異。殷商迷信流行,做什麼事情都要先占卜一番,刻寫卜辭頻繁,刻字者不得不力求簡化筆劃。各有各簡化之下,異體字很多,同一個字可以有幾十個異體字。


要刻上銘文的青銅器都是祭祀用的禮器,在殷商時代只有社會上層可以接觸、使用,而銘文所記的都是要讓子孫萬代銘記的大事。銘文的形成,有非常複雜的製作過程,文字先刻於泥模上,先製外模,再製內模,然後澆鑄,文字都規整而保守。

因此,金文較好認。據容庚的《金文編》,發現的金文共計 3722 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 2420 個。

可以說,金文是廟堂之上必恭必敬的文字;甲骨文卻以世俗的字體記述與神靈的溝通。著名文字學家裘錫圭因而說:「我們可以把甲骨文看作當時的一種比較特殊的俗體字,而金文大體上可以看作當時的正體字。」

我索性仿金文在龜板上刻字,刻上《易經》乾卦的著名字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龜板的龜種不同,花紋就不同,呈不同深淺的黑褐色。我以為這是甲的顏色,雕刻才知道,甲其實有一層薄薄的黑褐色皮,皮下面的甲近白色,微黃。甲不硬,很好雕。金文的筆劃較粗,較易看得出來。只是,受那層皮影響,筆劃線條不乾淨,也較難用沙紙打磨。字的顏色太白,字體雖然清晰,卻欠了古舊味道。

甲不厚,色淺,透光。在燈光下一映照,字呈褐黃色,玲瓏透剔,別具效果。可以考慮把甲片嵌在燈箱上。

曾想用來做臂擱,後來發覺不行。龜板看似完整一塊,其實由九片組成,之間以齒狀咬合連接,不能承受太大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