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進入靈渠之前,由這裡左面的鏵咀三七分流。 |
靈渠在桂林市東北約 60 公里處,很多旅行團會把靈渠作為行程中的一個景點。去遊玩,主要是到興安縣城的靈渠公園去,那裡是靈渠工程的核心地段,北流的湘江由建於江心的鏵咀三七分流,三分江水流入人工開鑿的靈渠南渠。南渠穿越分隔湘江與灕江的分水嶺,婉然三十多公里下流到南向的灕江去。它的重大意義在於:把南方的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了。
秦始皇掃滅六國後南征嶺南,但久攻不下,且損失慘重,為的是百越地區水陸不通。秦始皇遂命史祿開鑿河渠,溝通湘灕二水,以運送人員和物資。運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 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鑿渠,後因灕江的上游為零水,又稱零渠,唐以後改名為靈渠,是當時中原與嶺南之間幾乎唯一的軍事、經濟、文化通道。中原較先進的文化、技術經此南下百越之地,當時的中原通用語雅言,也是經湘灕二水南下,後來形成粵語。
灕江南流接入桂江,再流至梧州接入潯江,下接西江。這一帶水路最暢達,於是成為秦漢時期控制嶺南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稱廣信。南下的中原文化以這裡為中心向周圍擴散。拿粵語人口分布地圖一看會發現,地圖的中心正是昔日的廣信、今日的梧州,即兩廣交界處。
你或者恍然大悟了,兩廣其實是以廣信為界劃分的,廣信以東為廣東,廣信以西為廣西。只是廣信作為地名已消失了。這是漢末、三國時期,嶺南的行政中心東西二分的結果。
秦始皇高居興安街頭, 立柱上書有「興國」「安邦」字樣。 |
靈渠的建設涉及艱巨工程和智慧,設計非常巧妙,能把湘江汛期與枯水期水量自然分派,以利通航和安全。還有最早船閘(徙門)三十多個,讓船只在運河中克服水位落差而通航。這項龐大工程的設計和運作不易明白,即使站到鏵咀所在江心島上和大小天平之上,也難弄清楚。我本以為靈渠公園內會有博物館或展覽館作介紹,可惜只見到地圖。
不過在興安縣城可以見到,當地正努力與秦文化、與秦始皇拉近乎,有街頭塑像、有秦兵馬俑、有高級賓館等。
這有點勢利,不過對秦皇朝之功的確值得加深認識。剛讀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一個論述:在周秦之際,歐亞大陸上,自稱雅利安人的印歐人一支,就是我們所謂的月氏人和匈奴人,一直進入到甘肅和陝西一帶,擴張勢頭強勁;正是強霸的中國政權 —— 秦的崛起,把波斯語系和印歐人的東擴擋住了。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可以說正是秦用一個強有力的制度,凝聚起了中華文明,也保衛了中華文明。
他並認為,中華文明自秦以來就打掉了祭司這個宗教統治階級,從與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等古老文明比較的視野看,可說十分激進;這是秦所奠定的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中國歷來有政治改革與革命的鬥爭,但沒有宗教戰爭,這制度上的極大特點與優勢,要歸功於秦始皇。
去看看靈渠,僅只是觀光而已?
(廣西行之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