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農村發展的新模式:鄉村旅遊

海洋鄉也是銀杏之鄉,正處於一年的旅遊高峰。
到廣西城鄉之間旅遊十多天後,接觸到一個新概念:鄉村旅遊。這看似了無新意,卻是內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模式。

第一站到了陽朔,首先發現民宿很多,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我們住在縣政府大樓附近小巷一家民宿裡,小巷和附近街道幾乎盡是做旅遊生意的 ,除了民宿是餐飲,還有經營攀岩、激流等活動的。

遇龍河是陽朔的著名景點,十多年前到過那裡作竹筏漂流,印象深刻。它有小灕江之稱,河不及灕江壯闊和急湍,卻多點秀麗、平緩,但有多處一米左右的跌水,竹筏順流沖下去,有點刺激。那時乘車到上游上竹筏,要步行穿過一條村到遇龍橋附近,見到村裡一片破落,讓人難過。

這回,我們的車子也穿過一處村莊到碼頭去,路上遇到有洋人乘摩托車而過,可能是住在村裡的。兩旁村舍雅潔清新,看似經過統一修飾,有些還繪上牆畫。當地朋友說,這是政府資助的產物。

後來一路上不斷發現,鄉間村舍、田頭、水邊、小路、山徑等等都有規劃製作的設施,如欄杆、路燈、告示、牆畫、標語、路標、地圖等。

旅途中到過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如龍勝梯田的金坑,我們駕車到了山間公路的盡頭,再往上去只有很徒的嶙峋泥石路。一些團友轉乘超野車再走一段,最後仍得徒步登山半小時,才能到達山頂的民宿。第二天往下走到梯田中去,想不到在田間和山徑的岔路口,仍然可以見到製作認真的路標,和勸籲勿毀作物的告示。

到寧明縣去看花山岩畫,那裡靠近越南,汽車要過渡(在珠三角,這樣的渡口可能已絕跡了),渡口那邊應該很荒蕪吧?想不到,河那邊的公路一樣好,路邊還有紅色的單車徑,鄉村旅遊工程沒有落下這邊陲地方。

鄉村旅遊是城鄉結合的休閒旅遊形式,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城市居民為消費目標,是以旅遊導向的農村建設新概念。它利用旅游資源拓寬農業功能,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也使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運輸成本,為農民增收,讓農村自力更生;還增加城鄉互動,農民不必外出就能接受新風氣,提高素質。另一大好處,是農村文化因為成為旅遊資源而得到挖掘、保護和傳承。鄉村生態環境、村容、衛生自然就得到改善。旅遊提倡獨特面貌,也利於打破千村一貌。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國農業分農林牧副漁,每一產業都可以形成不同的鄉村旅遊形態。這不僅是農村的事,也是城市的事。鄉村旅游要發展成為有規模、有規範的產業,需要城鄉合作創新設計和經營。

這還是新事物,但已引起外間的注意。剛讀到有俄羅斯傳媒就中國的鄉村旅遊發展報道說,中國過去向俄羅斯學習過很多東西,現在該向中國取經了。報道稱國內旅遊是中國的「黃金產業」,二零一八年國內旅客創造了 8820 億美元收入。

(廣西行之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