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旅遊,扶貧,商業化

陽朔遇龍河風光
去旅遊,很害怕旅遊區過分商業化。一再聽到有人說,到麗江、鳳凰、陽朔……去,給不亞於城裡不夜天的繁囂嚇怕了,悵然一宿便離開,有的一夜不留,扭頭便走。我也討厭旅遊區的商業化。

所謂商業化,無非就是本來純樸、自然的東西不見了,包括人文生活的、天然山水的,代之而起的是金錢交易的享樂。

可是回心一想:為什麼大城市可以高度商業化,窮鄉僻壤就不該?

這有點奇怪。同樣的喧囂繁鬧,同樣的彩燈夜色,在城市是繁榮的標誌,到了村野鄉間,就媚俗可厭了。

城裡人去旅遊,原意是暫別繁囂,樂得短暫清閑,澄心淨慮,尋找雅興;若一頭又闖進可能比城中更惡濁的紅塵去,失望可以理解,但你能瞧不起鄉下人從城裡學來的商業化麼?那不就是城裡人傳播、推廣來的麼?

遇龍河的竹筏在等待遊人,撐筏的都是附近村民。
說大了,這關乎人權 ── 人權中的發展權。城裡人可以發展,鄉下人也有權發展。

其實,城裡人有旅遊消費的欲望,鄉下人有脫貧的希冀,兩者完全可以互利互惠。問題是,怎樣才能既自己得到滿足,又讓對方滿意。

按照市場經濟理論,這好辦,消費是理性行為,「看不見的手」可以妥善調節,解決問題。事實卻證明沒那麼簡單,任由市場化如野草蔓生,會招來惡果,不少人會急功近利,殺雞取卵。

中國旅遊市場有多大?據中國官方數字,二零一八年,國內旅遊人數 55.39 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人數 2826 萬,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 7991 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9%。也就是說,旅遊業的貢獻佔 GDP 一成以上;單是國內遊,平均每人出遊約四次,就業人口每十個有一個與旅遊有關。

不知道有多少貧困人群從中受益,但在廣西的旅行中可以清晰地見到,貧脊地區本來只靠種植過活的村民(少數民族佔多數)正大量投入旅遊服務業,而且是有組織地投入。有靠個人發展的,而更讓人矚目的是集體行為,當中有專業策劃,有政府的硬件基建配套,有序而為。

這是為了滿足城市富起來人群的消閑需要,更主要是為了在貧困地區發展農耕之外事業,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是為了扶貧。中國當前有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其中一個目標是在明年(二零二零年)消除貧窮,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我們沿途在陽朔、海洋鄉、龍勝、程陽八寨、寧明、德天等地,都可以感受到由此而來的新氣象。過去,這些地方都窮得只剩下好風景,如今風水輪流轉,風景好,財運也好了。

(廣西行之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