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牛刀殺雞:搭高鐵廣州去來

航拍廣州南站
對於乘搭高鐵,香港人真還有個適應過程。剛到廣州小遊幾天,主要是到廣州國際樂品展覽會開開眼界。同行的朋友頗雀躍,都要試乘高鐵。我已多次乘搭高鐵,但乘高鐵到不遠的廣州走個來回,則未試過,仍有新鮮感。

西九龍高鐵站的使用很方便,進站後的行進路線基本上是單向的,按着路牌指示,不會走錯,路程也短。抵港出站後,要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則較複雜,因為樓層多,方向不同。但只要小心行事就不會有問題,而且服務人員不少,隨時可以得到幫助。

廣州南站的情況大不相同,主要在於站的規模。西九站對於廣州南站,規模小得多,真如小「模」見大「模」。看看全國高鐵線路圖,概念就清晰,廣州南站作為樞紐站,是網絡上一個放射性的節點,而西九是個終點節點,多條線路到此為止。

有一次跟旅行團坐高鐵到貴州旅行,有團友在廣州南站走丟了;這次與十餘朋友到廣州,又遇到這樣的曲折。廣州南站停靠動車組之數量,全國第一,轉車的旅客最多。車站有便捷的轉乘服務,旅客到站後不必出站,可從到站的二樓上三樓到候車大廳轉車。出站的則要往下到地面出站。朋友不慎跟着人流往上走,就迷失了。

廣州南站東西向橫跨在28股鐵道上,是華南地區最大、最繁忙的高鐵樞紐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鐵路核心車站,不但連接多條高速鐵路,還連接廣(州)珠(海)城軌和廣州地鐵,又計劃與在建的廣(州)佛(山)環線鐵路,佛(山)肇(慶)城軌,佛(山)莞(東莞)城軌(廣惠線)連接。再加上其他地面交通,用四通八達來形容已嫌不足了。

二零一八年春運期間,廣州南站客流量達1713.7萬人次,日均42.8萬人次,高峰的一天(正月十七)達到55.72萬人次,冠絕全國。客流最多時平均一分鐘有 1.2列動車組列車開出。這相信也是世界最繁忙的高速火車站。

一旦置身這樣繁忙的車站,暈頭轉向一點不出奇。有朋友乘廣州地鐵到南站轉乘高鐵回港,說從抵達南站到抵達上車閘口,要花 15分鐘。我則用了近 20 分鐘。算來,提前半小時或多一點到達南站應有保證。從南站開往西九的高鐵班次,有直達的,有中途靠不同站的,有從廣州始發的,有從不同始發站開往香港而停靠廣州的,每天有 34 班之多。

南站在市郊,到廣州市中心有一段距離。我多年前初到南站,覺得南站有如機場大樓,這既是指規模之大,也是指孑然屹立之勢。如今,南站周邊已有不少發展,而連接北端機場白雲機場的地鐵二号線治途發展更快。坐幾個站就到廣州河南繁華的昌崗站一帶,轉乘東西走向的八號線,東可到新開發的會展區琶洲,西可到近年興旺起來的江邊古今中西交融「蒲點」太古匯。從南站坐 11 個站就是舊廣州市中心海珠廣州,要走訪西關小姐還是東山小爺,可在這裡轉車,或再坐一個站到公園前站轉車。11 個站有多遠?比照香港,大概如從中環東往杏花邨,或北往美孚。

我過去認為,坐高鐵去來廣州,路程太短,不足以發揮高鐵的優勢,如殺雞用牛刀。試搭了,則以為牛刀殺雞有何不可?要花費多一點就是了。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美國無意發展高鐵嗎?

加州高鐵大縮水,只建設中間綠色範圍一段。
對高鐵,人們有個適應過程。在香港,這個適應很快。高鐵開通才幾個月,北上直通火車(主要是港穗直通車)的乘客量據說下降達三成。曾經囂張的反高鐵言論都消聲匿跡了。反高鐵的理由千奇百怪,其中之一竟然是:人均 GDP 比中國高出許多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等,一直未有計劃興建高鐡呢。

這是無知之言,美加澳都早有高鐵計劃,無奈在不利大型基建發展的體制下,計劃都如空中樓閣。美國發展真正意義高鐵最積極的加州,十天前傳出消息,搞了十多年的高鐵計劃放棄了。如果經濟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州的加州也搞不來高鐵,其他各州就更不要提了。美國的高鐵發展可說在開倒車。

加州有人慨嘆,連經濟規模只及加州 5% 摩洛哥也在搞高鐵,讓以《北非諜影》馳名的卡薩布蘭卡通上高鐵呢?相對於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美洲──無論南北──在高鐵發展上的確落後太多了。

 不過不可不知,美國其實是高速鐵路的先行者之一。

日本行走新幹線的子彈火車,是世界最早的高速火車,在東京一九六四年舉辦奧運時投入服務。翌年,美國通過「一九六五地面高速運輸法案」(High Speed Ground Transportation Act of 1965),這顯然是不能在鐵路運輸上落後於日本之舉。這有如蘇聯一九五七年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決心要迎頭趕上,一九五九年也發射了衛星;蘇聯一九六一年把加加林送上太空,美國又急起直追,不但也送人上太空了,還登上了月球。

可是在高鐵發展上,美國乏善可陳。一九六五的法案通過之後,不少州雄心勃勃,可是高鐵就是鋪不開,至今沒有真正意義的高鐵,雖然據一些統計,美國也有數百公里高鐵。

美國曾經繪下的高鐵發展藍圖
得要說說高鐵的定義。美國不同部門和地方對高速鐵路(high-speed rail)有不同定義,最低的時速標準是110英里(180公里),最高是150英里(240公里)。《美國法典》(United States Code)的定義是:「可合理預期能持續以125英里 (201公里)時速運行」的火車就是高速火車。國會圖書館的國會研究服務處則認為,時速不低於150 英里(240 公里)的才叫高速火車。

放在國際上,這些標準都偏低,只算準高速。即使這樣,美國沒有一條鐵路達到所有標準,合乎所有定義。

美國通過高速鐵路法案後,到一九六九年,行走華盛頓到紐約的 Metroliner 線落成,但最高時速只達到 110 英里(180公里),後來才逐步提速到 150 英里(240公里)。美國當時的約翰遜政府有「大社會」(Great Society) 雄圖,曾以之為重大基建項目。可是這條長 362 公里的鐵路服務問題叢生,時速不增反降,後來的最高速度只有 110 英里(180 公里),平均速度就更低了。它的準確名稱因而只叫「較高速鐵路」( higher-speed rail)。這條鐵路線的事故時有所聞,二零一五年八死二百餘傷的出軌事故最轟動,反映出設備落後,投資不足。

 一九九二年美國再試圖向高鐵衝刺,正式通過建設「五條高速走廊」(Five high-speed corridors)的計劃。結果,計劃石沉大海,資金不足是主要原因,以至很多人以為美國無意發展高鐵。加州撤銷原高鐵計劃,改為只發展三藩市與洛杉磯之間的中央谷地短短一段,長119英里,約合191公里,只比港穗高鐵長 50 公里。據說可望在二零二二年建成。

到時,美國真值得慶祝,「一九六五地面高速運輸法案」的旨意總算可達到了。

但到時真能順利通車嗎?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豬少為人知的另一面

湖南湘潭一九八一年出土的商代晚期豬尊,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豬與人關係密切,對漢人尤其是這樣,是主要的肉食來源,但人們對豬的認識往往有限,以為豬除了吃和睡無所事事,又懶又笨,活該給人作疱廚之用。這很冤枉。

很多人知道豬的智商很高。至於豬多聰明有不同說法,有說在動物中智商僅次於海豚、高過黑猩猩,這未必可信,但廁身十大該無異議,與被稱為人類最親密朋友的狗大概不相上下,而嗅覺更高於狗。豬的鼻子發達而上翹,愛用鼻子拱地,家豬仍保持野豬這一覓食習性,愛把槽裡的豬食翻得到處都是。沒有人訓練豬去緝毒,可能是因為豬的情商遠不如狗之故,不似狗會般順從人意,會逗人喜歡。

豬之好鬥也是少為人知道的。豬是群居動物,群居中的個體有各種交互作用,有身體接觸和聽覺的信息傳遞。無豬舍時,豬能自我固定地方居住,有定居漫遊習性。豬在豬群中卻有競爭習性,如大欺小,強欺弱,且欺生,豬群越大越明顯。等級在仔豬出生後即形成,仔豬會為爭奪母豬前端乳頭爭鬥,優勝者自然是最先出生或體形較大的。一頭陌生的豬進入一個豬群,會成為全群豬攻擊的對象,輕者傷,重者亡。兩頭陌生的成熟公豬放到一起,激鬥可達一小時。豬在中國已馴化上萬年,好鬥的野性基因仍然保存。

野豬
鬥爭的結果是等級制的社群結構。在這結構下,豬只可以和睦相處,而當穩定的社群結構發生變化,就會爆發激烈爭鬥,直至產生新的社群結構。

中國人的肉食以豬為主,西方人則愛吃牛肉,是源自農耕與遊牧的不同傳承。中國人新年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五殼固屬農耕,六畜則是亦農亦牧的結果。六畜中馬牛羊多見於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與游牧生活方式有關;豬狗雞則常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相關。

在中國古人看來,豬是有靈性的神奇動物,傳說中上古的豨韋氏就是神豬,有開天闢地的本領。《莊子.內篇.大宗師》就「道」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在莊子看來,豨韋氏到了「道」,開天闢地,然後才有伏羲、黃帝、顓頊、西王母等等這些神靈繼續創造天地。

傳說,今河南省滑縣一帶夏前有豨韋國,武王伐殷商後,改建為豕韋國,至周朝末年被魯國兼併。

在原始農耕社會,崇拜的圖騰都有廣大神通,最重要的是布雲化雨。古人崇拜的龍固然有這樣的神通,而「豕首鱗身」的雷公亦一樣。《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前世是執掌天河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也是雨水相關的神靈。

環視世界,豬有千百種。我們慣見慣吃的豬,只是其中之一,千萬不要以為不與之相似的豬就不是豬。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豬:中華文明核心的核心

西周青銅豬尊(繪畫)
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與人的關係密切。《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爾.杜蘭特說,「家是文明的核心」。中文的「家」字由內有一豬的房子構成,豬儼然就是「文明核心的核心」了。對於中國人來說,豬的意義不同凡響,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中華文明屬農耕文明,此前可能有過採摘、遊牧的階段,而一旦掌握了農耕技術,就在水土適當的地方安居,仍有一些畜牧,但主要靠農耕繁衍。遊牧經濟中,牛羊犬馬可以遊牧遷徙,豬則難養。定居的農耕經濟中,豬的價值就很大,很早就享有崇高地位。

內蒙有個興隆窪文化遺址,屬於約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發現,除了大量玉器,是墓葬中與墓主同穴埋葬的雌雄兩頭豬遺骸。可以看出,墓主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與崇拜和祭祀的對象 ── 豬 ── 並穴埋葬。顯然,豬對興隆窪先民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

此外,一個祭祀坑中發現了一條豬首龍,長約20米,用紅褐色石塊擺砌而成,龍的頭部直接擺放着一個完整的野豬頭骨。這可能證明:龍的前身是豬,原始的龍是豬龍。

興隆窪出土的石砌豬首龍
附近稍晚期的紅山文化(約六千年前)最出名的文物就是豬龍莫辨的玉豬龍。它的頭部較大,雙耳豎起,雙目圓睜,吻部前噘,多數褶皺明顯,身體蜷曲如環,首尾相連或分開;頸部有小孔,似是掛飾。

《山海經》有記載云:「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人面蛇身,尾交首上。」這與玉豬龍相似,因而有些人認為,玉豬龍與軒轅國有關。殷墟婦好墓(約三千二百年前)也出土了很多玉龍,與紅山文化玉豬龍酷似。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劉國祥說:「紅山文化玉豬龍對商、西周、東周時期蜷體玉龍的造型產生了直接影響,應為中華龍的本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

據各個朝代與龍有關的繪畫作品,龍到漢代才由蛇尾演變為鞭型;到唐宋,才定型為我們熟悉的龍形狀,而爪、尾、首、鬚的形狀不斷變化,如到五代出現獅尾,明清時又變成了魚尾。

河姆渡出土的豬紋陶缽
豬與龍曾經相關的考古發現,起碼說明古人對豬對龍的崇拜曾經不相上下。在古代,豬屬猛獸,是與老虎、獅子一樣為人們敬畏。那時的豬肯定是野豬,而不是後來馴化了的家豬。

在江南的河姆渡文化遺趾(距今7000- 5300年)出土的陶豬、豬紋陶缽等,有助了解豬的馴化。家豬的最初形態是腦袋較大,吻部突出,鬃毛明顯,仍然保留著較多的野豬形態。

豬作為傳統六畜之一,除了被視為尊貴、吉祥之物,還被看作是聰明、剛烈、勇猛的象徵,西漢王莽就曾把一支由囚徒組成的敢死隊取名為「豬突豨勇」。

唐代,很多進士約定,日後有誰成為將相,要請書法家用朱筆在雁塔題名。朱筆,即「豬」筆,題即「蹄」。「豬蹄」是為莘莘學子的吉祥物,會在新年互贈以祝愿金榜題名。

配圖畫的是西周青銅猪尊,造型硕壮威武,仍不失兇猛野性,收藏於山西博物館。據說,商周的豬型青銅品,存世者僅三件。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名琴錄音,意大利小城全城屏息

斯特拉迪瓦里琴音庫計劃在錄音
收到一段電視新聞報道,是關於小提琴的。香港的新聞報道甚少文化訊息,這報道有點特別。但報道太簡單,到網上搜尋到《紐約時報》的報道,才較完整地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

新聞來自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納 (Cremona)。這是個小地方,位於米蘭西北約 120 公里。可是對於小提琴愛好者,特別是製作者,它是聖地,世上最有價值的小提琴都來自這裡,至今生產高 檔琴,是世界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製琴大師畢生工作的故鄉。為人熟知的製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 ( Stradivari),以及他的師弟瓜爾內里(Guarneri),還有他們的師傅阿馬蒂(Amati)都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十六、十七世紀精工細作製成的小提琴等,至今通過世界最出色的音樂家發出讓世人讚歎的音色和音樂。

據說帕爾曼、梅紐因、馬友友等偏愛斯氏琴,海菲茲、斯特恩、祖克曼等偏愛瓜氏琴。不管哪一氏的,都是天價琴。多年前已說,最便宜的也要五百萬美元。

現存斯氏琴的確切數目難以統計,有說數在七百把左右,不少是作為文物收藏的,能達到演奏會品質的據說只有五十把左右。其他的,在幾百年流傳中都留有瑕疵,維修也無補於事。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內觀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Museo del Violino)館長 Cacciatori 說,每一把斯氏琴獨特的個性和音色都不可避免的會變化,甚至可能幾十年內就消失。正因為這樣,博物館試圖建立 Stradivarius Sound Bank(斯特拉迪瓦里音庫),用數碼技術把博物館其中四把名琴的琴音紀錄下來,留作日後的音樂製作。

在今年一月前後的五星期裡,四位音樂家用不同技巧、力度、速度、節奏,以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拉奏不同調的音階。錄音在博物館的小型音樂廳進行,使用32 個高度靈敏的拾音頭(麥克風)錄音。

錄音二零一七年就開始,但檢查效果卻發現有雜音問題。今年重新再錄製,務求切斷所有雜音音源,音樂廳的通風系統、升降機等全部關閉,連電燈也要擰下,以制止電流聲。更大問題在音樂廳外,因為周圍都是卵石路,汽車經過、着高跟鞋的女士走過,都會震動地面,把聲音傳到音樂廳內。幸好博物館由斯特拉迪瓦里基金會管理,而基金會主席就是市長。市長於是下令封鎖周圍道路的交通,還安排警察巡邏,務求盡量安靜。

有一次,附近一家酒吧的調酒員不小心讓一個酒杯跌碎了,周圍震驚。監察音響的錄音師馬上吼叫:「誰打碎杯子了?」

克雷莫納本來就是個悠閑的地方,遊人不多,人口不到七萬,還不及香港的東涌,這些措施的影響遠沒有外界想像的巨大。

克雷莫納仍是手工製作小提琴的中心,有不少各地的製琴前往學藝,但難免受到各地量產小提琴的衝擊。克雷莫納生產的小提琴為什麼數百年來能夠獨樹一幟而不倒?有各種解釋,如木材、塗漆、形制等。克雷莫納的 Academia Cremonensis 是製琴學院,有來自世界的學生。《紐約時報》年前一篇報道引述其中的導師 Giovanni Colonna 的話說:「克雷莫納小提琴的秘密是重量,要輕,但不能太輕。」

我拉二胡,奇怪的是二胡的製作方向相反,木材越來越名貴,也越來越重。琵琶一樣,更重,擱在大腿上彈奏幾小時,變成了苦差,音樂都變味了。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洋名的背後

有朋友就這裡昨天關於名字流行榜的文字說,這同風水先生的測算有關嗎?這可能性一定存在,確有不少人會就子女的起名作命理測算,結合時辰八字,決定名字該有多少筆劃,該有哪些五行元素等。不獨中國人對名字有迷信,洋人亦一樣有洋迷信。

從去年流行的十大男女中文名字來看,含木含水的較多,含金含土含火的則罕見。我對五行八卦沒有研究,不知道這是不是與去年的特定年頭有關,但傾向於相信大多數人對這方面不太關心。

網上有個 Behind the Names (名字背後)的網頁,是洋人專供取名而設的,偏重於潮流變化;又有 SuperBaby (超級嬰兒)網頁,側重於名字吉凶的計算。兩者結合,或者可以為子女或自己取個既合潮流又看來吉利的名字。

中國人的名字屬「自由創作」,洋人的名字則基本上是既定的,由傳統而來,有特定文化背景,涉及宗教、民族、城域、語言等因素。同一個名字,會因為在不同地方流傳而有不同拼寫和讀音。名字背後的含義,有時洋人也說不清楚,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如華人,就更不易明瞭。

Behind the Names 網頁可以提供很大幫助,除了說明每個名字的傳統含義,扒梳出它的歷史源流和演變,還列出在不同民族中的變體。中國人改個洋名,一般不太講究,受潮流與風氣的影響較大。洋名往往是在學校讀書時自己取的,有時更由老師在上課時指派,相當兒戲,不少人取了個洋名而對名字的來龍去脈不明不白。不妨訪問一下這個網站。

從中可以查看到不同國家近年的名字流行榜,最新的年份是二零一七年。各個名字都可以查找到在不同國家的流行走勢,有如股票一樣的走勢圖。可見到,美國二零一七年的男女流行榜各一千個名字中,男子冠軍是 Liam,同名率為 0.95%;女子冠軍是 Emma,同名率 1.05%。男女子榜末的分別是 Jaxx 和 Alora,大約都是一萬人中有一個。英國的男女冠軍名字分別是 Oliver 和 Olivier,一名分陰陽,都是英格蘭與威爾士傳統熱門名字。但在美國和加拿大,直到近二三十年才大熱起來,「走勢大勇」。

不要以為中國人才迷信,洋人亦一樣。上 SuperBaby 網,可以依據名字字母換算出命運圖景來,依此可說「好醜名生成」。

對於名字與命運的關係,美國真有學者作過研究。Freakonomics (魔鬼經濟學)一書的第六章專門介紹過美國黑人經濟學家小羅蘭德.弗立葉在這方面的研究。黑人在美國的地位低下是眾所周知的,他們在黑奴階段已失去原來的民族姓名傳承,現在的姓名都是從白人那裡得來的,但有明顯的黑人色彩。研究發現,美國黑人白人的文化隔閡使雙方各有喜好,各有喜歡的電視節目、香煙以至名字。

黑人特色名字成為一個現象,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後興起的。弗立葉發現,加州的黑人女嬰中,超過四成的名字非常獨特,屬十萬個白人女嬰中也不會有一個採用的名字;更有三成是自創而獨一無二的,或拼寫獨特,例如叫 Unique (獨一無二),但拼寫為 Uneek,Uneque,Uneqqee。這種典型的黑人名字反過來成為一種標籤,不知是利是弊?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福字嵌名,名字潮流

戲嵌「度日如年」的大福
過年前給親友送上的手書福字,愛在當中的「田」裡嵌上吉利字眼,如大吉、祥和之類。到太平山街集市設攤義務寫揮春,人們看到很驚喜,紛紛要求把自己或親人的名字嵌上去。這不難,寫多了,讓我見識到不同的取名。

中國人取名多有講究,父母從中賦予對子女的希望,都選取有特定意思的字,而亦難免受到社會風氣潮流的影響而出現類同。也有人自覺排拒,偏選取較獨特、冷僻的字。於是我嵌過多次「偉」、「欣」,嵌過筆劃簡單的「一木」,也嵌過 22 劃的「懿」字。

《康熙字典》共收漢字 47 035 個,理論上每個字都可以用作名字,不過當中很多太冷僻,甚至已成為只存在於字典中的死字,難以採用。日常用字有二三千,若作二字組合,可以構成的名字很多。父母給子女的起名涉及諸多因素,很多是不由自主的,受到環境牽引,重名難以避免。內地一段時間裡流行起單字名,重名率更高。

內地網上有個「同名同姓排行榜」,前十名一到九都取單名:張偉、王偉、王芳、李偉、李娜、張敏、李靜、王靜、劉偉,叫「偉」佔四個。全國近 14 億人中有 299 025 個(二零一六年)張偉,名字雄踞排行榜榜首多年。排行榜上直到第十位才出現雙字名的王秀英,全國有 241 189 個。直到排名五百位的陳秀珍,重名者仍有 54 060 個。

名字有時代印記,你見到「向東」、「衛東」,見到「建國」、「衛國」,會猜到他們的出生年代。名字也有地方印記,「招娣」來自廣東的概率很高,「翠花」多來自東北,「劍」、「軍」大概來自陝西,……。這都是XX後的老一輩名字了,他的子輩、孫輩不會再給子女起類似的名。

不久前,看到一個由佛山公安部門發出的「2018新生兒爆款姓名之最」報道,反映出潮流的確不一樣了。佛山二零一八年辦理出生登記的人口中,男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洋」,約一千個新生男孩中就有一個;第二名是「梓軒」,之後是俊宇、梓睿、梓豪、俊杰、宇軒、浩然、浩宇、子睿。「梓洋」是從第六位跳升到榜首的,被取代的「梓軒」曾高踞第一位兩年。看得出,「梓」字最行時,俊、宇、睿等高大上字眼也受歡迎。

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經連續三年獨佔榜首,約一千個新生女孩就有兩人;二至十名是:雨桐、芷晴、梓淇、梓涵、梓妍、梓琳、思妤、曉彤、思穎。

這些字和名都不是去年才時興起來的,而是近年的潮流,都是年排行榜上的熱門字和名。最被追捧的是「梓」字,還有同音的芷、子、紫。

至於全國,二零一八年男新生兒的前十大名字是:浩然、一諾、梓軒、沐兮、奕辰、俊杰、沐陽、皓然、子墨、雨澤;女新生兒前十大是:依諾、沐兮、若溪、梓萱、詩語、一諾、若兮、藝涵、澤兮、梓涵。

二零一八年最受歡迎的三個字是沐、兮、梓,二零一七年則是軒、涵、梓。這些字為什麼受歡迎,可以從影視明星、流行小說主角的名字找到端倪。相對於以前起名受國家政治大局影響,變化不可謂不大。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嵌名進春聯揮春,寄意於善頌善禱

過年前會為朋友寫寫揮春,寫寫春聯,今年寫得特別多。春聯,可以純為過年而寫,但求應景應節,吉利喜慶;也可嵌名構思,度身定製,適體合用。一些聚會預先知道有哪些朋友出席,也為各人構思一些特定句子。揮春愛四字句,兩句八字,能合律而有意思固然好,湊不上也盡可能善頌善禱,迎春接福,大家開心。

有些可以作個功課紀錄。

學古今中西智慧
友男女老少良朋
是給學友社朋友寫的。這是年輕人為主的社團,但因為有 70 年歷史,當中就有老少良朋,而當初以研習中西舞蹈起家,自涉中西智慧。

鶴飛愛逐閑雲舞
友聚常聞仙樂飄
這裡的「鶴友」是老友記的音樂聚合,閑雲野鶴的雅集,情與趣都不少。

凱報聲聲傳世界
樂音處處慰生民
凱聲是老牌樂器行,既服務社會,亦是音樂愛好者相忘江湖中偶爾踫面聯誼之地。

智用不休添秀麗
佳人永伴並雄英
是給朋友伉儷的雙嵌名聯,兩人從專業職場退下來之後,智用不休,日子從未閑過。胆力过人,谓之「雄」;聪明秀出,谓之「英」。

宏倡樂藝
光大國聲
八字中嵌入「宏光國樂團」中的四字。樂團的朋友過去愛言「光大漢聲」,竊以為中樂演奏的其實是不同民族色彩的音樂,豈限於「漢」?

愛因情悅
樂為知音
喜愛音樂的朋友很多,以「愛樂」為名的樂團亦不少,但為什麼「愛樂」?音與樂二字都有豐富的內涵。據《說文解字》,「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據《禮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聲成文,謂之音。」

長研樂藝
青出於藍
是給另一批樂界朋友的,他們長期浸淫中樂,近年又重組樂隊獻藝。

擊出豪情萬丈
樂而游藝八方
朋友以「擊樂之家」為名教授和推廣敲擊樂。敲擊樂的天地非常廣闊,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好煮意皆因講味道
咪執輸試吓係唔同
朋友與青衣公園名為「好煮意」的食肆諗熟,請我為之寫春聯。試以粵語寫出,希望街坊讀來較有親切感。

給朋友的揮春對句,有些的旨意似可取,如:
適時者智
謀遠者存
適者生存,是非情或無情眾生都可以做到的;但能謀遠的,只有有情眾生。

萬子春播
必信秋榮
農耕是人類進化的重要轉捩點,溫純的農耕民族雖然不斷受到彪悍的遊牧民族侵擾,但最終會通過文化的先進成為勝利者。

君子不爭
琪花自香
《道德經》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君子不爭,但要能善勝。琪花,仙境中玉樹之花。

水行有道
邦命維新
道是中華民施認識自然的重要概念。「道可道,非常道。」有見解認為,道,即水之道;由水之道認識到上善若水。「邦命維新」,源自「周本舊邦,其命維新」(《詩經》)。維:乃。指承受的天命是新的,比喻國運昌盛,氣象一新。

有的句子以意象、意境勝,如:
潭深流遠
山靜雲閑
嵌進了朋友伉儷兩人名字,但要靠借對,即借同音字以對。

燕報春回
平安大吉

花開富貴
大地芬芳
也用上借對之法。

鐘敲碧漢
大地春明

春雷激動
綠滿玄黃
意象都較大。碧漢,碧天與銀漢(銀河)。玄黃,指大地。

用朋友名字寫出最多的是新春景象,也是神州新氣象:
春芳桃李
秋馥桂蓮

山榮川滿
葉茂花繁

春傳喜訊
福至財來

春風和婉
紅接紫薇

本深根固
葉茂幹剛

金光大道
沛然朝天

春風播麗
彩泛雲霞

祥文遍地
貞兆滿天

天新景淑
片羽嘉儀

春雷報凱
綠野如茵

東來淑氣
南北芬芳

繁花綺麗
碩實玲琅

神州偉力
舉世重衡

東風妙用
地遍奇珍

柳條點翠
蘭葉舒姿

浩懷映月
心緒豁然

新天豁朗
大地歡欣

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我的揮春一次「小世界」旅行

在「小世界」繞一圈回來的揮春
香港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叫《世界真細小》,開首的「世界真細小小小,小得真奇妙妙妙」至今庶可說人人會唱。填詞的是已故填詞人黃霑,原曲是迪士尼的 It’s a Small World。這歌曲流行,除了曲與詞皆妙之外,相信還與這世界在不斷變小有關。不是說世界在物理上變小了,而是在心理上不斷變小。「地球村」之說日益貼切。

這是世界通過各種網絡日益緊密地連繫起來的結果。自資訊科技產品大普及以來,人與人之間在虛擬世界的距離越來越短了。過年期間,我就遇到一個很好的例子。

美國三藩市的親戚傳來一幅揮春照片向我求證,問是不是出自我之手。兩張並貼的揮春寫上「豬事順利  豬年大吉」,「豬」是畫上的。這位親戚在過年前一個多月就通過另一位親戚的手遞,收到豬年揮春,但沒有見過後來設計以「豬」代「諸」的,只是認得出我的字體。這揮春是親戚另外一血緣的親戚在朋友家裡見到,覺得有趣而拍攝下來作恭賀新禧之用的。

我一看,百之一百肯定是我的手筆。但我不知道揮春傳遞的過程,反正是,我寫出的揮春在地球繞了一圈,又傳回我手上來了。這可視為一次「小世界效應」(small world effect)實驗。

「小世界現象」是匈牙利作家 F.Karinthy 一九二九年提出的論斷。他認為,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平均通過一條由五位聯繫人組成的鏈條聯繫起來。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隨機選擇三百多人,要求他們把一封信通過認為可能認識目標人的熟人,接力寄給波士頓市一個獨一無二的目標人。接力鏈上每個收信人都把信寄給可能認識目標人的朋友,以求盡快寄到目標人手中。

結果,有60封信最終到達目標人手中。統計發現:任意兩個人可以通過平均六個人聯繫起來,是所謂「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說。

一九九五年,美國數學家 John Allen Paulos 提出:「過去 40 年裡,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平均連接數己經減少。儘管世界人口總數在不斷上升,但隨着通信技術不斷進步,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縮小。」

二零零三年,英國心理學家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與《每日電訊報》合作,招募一百人,重複了米爾格蘭姆半個世紀前的實驗。結果只通過四個人,就把兩個陌生人連接起來了。

我寫的揮春回到我手上,如果視為實驗,有點不同:「目標人」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它如回力鏢擲出,又飛回原位。不過回來的不是實物。按日子推算,揮春郵寄到三藩市未必趕得及在過年前收到,說不定是以電子版傳遞的,再用打印機打印出來,貼到牆上。

不管怎樣,這個世界的連繫更緊密,也更便捷了。我不知道以上提到的美國、英國實驗由始至終各花費的時間。可以肯定的是,我的揮春旅行的時間最短,而旅程最長。

「世界真細小小小,小得真奇妙妙妙。」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度日如年」與「過年如日」

過年了,過年的氣氛,到處都感覺到,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接收。可是一說到年味,總有不如從前的感慨。年味減了,也變了。這難以避免,世界總在變化。

昨天看到一張照片:兩個內地小孩身穿喜慶的紅衣,胸前都掛上大大的二維碼卡片。知道內地日漸走向無現金社會的變化,就明白這是拿紅包用的。大人給小孩派紅包,用手機向二維碼一掃就可以。

高科技把紅包虛擬化了。你記憶中兒時拿到紅包時的興奮,與此沒有交集。這樣的變味在過年習俗中普遍存在,很多東西看似還在,形式卻不一樣。你一樣貼揮春,但不是手寫的而是印刷的;你一樣吃團年飯,但不是闔家動手做的,而是到酒樓吃的;你一樣吃餃子,但不是自己包的,而是到超市買的急凍貨,或者外買送來的;鞭炮聲是錄音的,或者如昨天一再收到的視頻中見到的,由人拉着一大串氣球壓向木板上一個小孔造成;……。

這都是城鎮化、都市化的結果,人們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紛紛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城鎮密集的環境容不得舊日農村裡的過年習俗,習俗就現代化起來了。就如貼春聯,在農村裡,家家戶戶的門口都可以貼。你搬進高樓大廈一個單位去,門口就未必貼得上。

中國千百年的種種過年傳統習俗,都是在農耕社會裡形成的;連農曆也為農耕服務,農民一年到頭都按着廿四節氣下田。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急於向西方學習,民國政府曾明令取締春節,廢除陰曆,公務員過春節甚至會被處分。這是中國的民族文化自信跌到最低點之時。後來袁世凱復辟,做的第一件事,是恢復傳統春節。袁世凱復辟一直被人唾罵,但恢復春節之功,卻值得肯定。

中國的文化傳統也真強橫,如今,過年過春節仍是中國人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大陸的春運客運量今年達到 29.9 億人次,等於把世界四成人口搬動一次,這需要多大的運輸能力?又意味着多大的市場?

面對這麼多人口的大節日,很多外國領導人向華人拜年了,操着普通話、粵語說新年好,說恭喜發財。有人問:這是別有用心吧?用心是不問自明的。世界都重實利,在「民主」地方,這既是人民福旨所在,也是選票的保證。

中國人口向城鎮集中,年味無疑是淡了變了,但過年氣氛集中呈現,又顯得濃烈、強勁。剛收到朋友傳來一段少林功夫慶祝春節的萬人操視頻,是這種濃烈、強勁年味的很好展現。展現的也是一種富有紀律、經受鍜鍊的集體偉力,氣氛懾人而陣勢變化多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過程。隨着技術發展,農村需要的勞動力減少,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人口必須向城鎮轉移,同時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城鎮必須為此投資,發展基建。曾當過世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上月到達沃斯世界經論壇發表演講,指出中國還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這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的最不同的地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已經完成,基礎設施應該都有了,無非就比較老舊,投資機會就少了。

二零一八年二月發表的中國的城鎮化率是58.52%。據一年增加約一個百分點的趨勢,如今該接近60%了。這意味着農村人口減少,也意味着日益現代化,意味着人民日趨富裕,但也意味着年味消減、變化。

過年前網上有人調侃,如今「度日如年」了,說的是日子天天如以前過年一樣好。細想一下,的確如是,吃的穿的都是以前過年還好。而這麼一來,少了對過年的期待之下,「過年如日」就不稀奇。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福字:該正貼?該倒貼?

福字又到處張貼起來,或者更新,把舊年的撤下,貼上新的,以示農曆新年快到了。近日,接連收到關於福字該怎麼貼的文章,該正貼?還是倒貼?還有一些專家發言了。

很多人愛把福字倒貼,特別是在大門。關鍵在於倒貼的「倒」與到來的「到」諧音,覺得把福字倒貼,等於說福到了,大吉大利。這諧音,在粵語在北方話都存在,於是福字到處倒貼起來。

粵語和普通話的倒字都有兩音,都是一讀如「島」,一讀如「到」。

讀如「島」的意思是,本來豎立的東西躺下來了,如跌倒、倒塌、倒台、打倒、臥倒、牆倒了;又有對調、轉移、更換、改換之意,如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讀如「到」的意思是上下前後反轉了,如倒掛、倒貼、倒置、倒懸、倒車、倒敘、倒退、倒行逆施、倒果為因。

可是你可能發覺有點混亂。在如今的粵音中,兩個讀音有時搞不清楚了,本該讀「到」音的常讀如「島」。倒掛、倒貼、倒車、倒後,多不會錯,其他的就不一定。倒敘、倒退、倒行逆施、倒果為因的「倒」多讀如「島」。顛倒讀如「顛島」決不會讀如「顛到」。

大概,這是有意把「到」與「倒」兩字(不是音)明確區分之意。

又如,把容器反轉或傾斜,使裡面的東西出來,該說「到」音。在普通話是這樣說的,可是在粵人口中,沒有人會說「到」水、「到」茶、「到」垃圾,只會說「島」水、「島」茶、「島」垃圾。

把福字倒貼(讀如到),「福倒」諧音「福到」,讓人覺得吉利。可是「福倒」無疑也意味着「福倒下了」,並不吉利。

從福字的構字本義去看,倒貼亦不佳。

福字是會意字,表現得極為形象。在甲骨文,福字含酒樽(酉)之形 ,其下是一雙手。「示」就是祭台,或置左,或置右,意思是雙手捧酒樽在祭台前祭獻。

《殷墟甲骨文》實用詞典有對福字解構得更仔細,有圖例說明:左邊的「示」旁為祭台:(1)是祭台上的貢品,(2)是祭台。右邊(3)是酒爵,(4)是酒瓶,(5)是一雙手。

到金文,雙手省略了,仍保留祭台和酒樽之形。到了楷書,酒樽的「酉」進一步簡化為「一口田」,就是今天見到的「福」字。

按照這個會意,福字更不能倒貼,因為這意味着把祭台、把祭品酒樽都翻倒了,用粵語來說,就是「翻枱」,如江湖中人一言不合,把滿桌子酒菜掀翻,要大打出手了。這有何福氣、幸福可言?

我一定不會倒貼福字,仿佛有一種莫名的敬畏,何況福字是自己手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