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街集市中,見山書店前一角。 |
能。我上周末一連兩天到上環趁墟去,還「以物易物」做了交易,是古人原始墟市的交易方式。
原始墟市沒有貨幣作交易媒介。從不同地方匯聚而來的人,用自己生產的東西與人交易,換取自己無法生產而需要的東西,吃的,用的。如《易·繫辭下》所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平準書》說的「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是後來的發展。香港必也有這樣的發展過程,千變萬化之後,才有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出現。
香港的金融中心在中環,上環距中環只有咫尺之遙,但墟市與金融中心有天壤之別。那墟市 ── 如今叫集市 ── 沒有正式名稱,聽主催者說,這是近年才形成,一年只有一兩次。 上一次在一個月前的聖誕節,原來計劃辦兩天,因為下雨,只辦了一天。於是又趁快過年再辦,一連兩天。
地點在太平山街一條後巷,後巷與太平山街平行,夾在太平山街與卜公花園之間,有短短的無名橫街與太平山街連接。
鼠疫爆發前,從東華醫陘對上山坡看普慶坊一帶。中間向左上方伸延 的就普慶坊,普慶坊左方的屋宇後來清拆,闢成卜公花園。 照片前方是普仁坊。 |
上環一帶,是香港「開埠」之後最早開發的地方。距太平山街不遠是水坑口,這大概是居民的傳統稱謂,英文卻叫 Possession Point(佔領角),是英國軍隊佔領香港時登陸的地方。可是英國人不住這裡,而偏愛當時華人聚居的中環街市對上的山坡,那裡地勢較高。英國人把華人驅趕到上環去,上環一帶便發展成為華人商住區,唐樓鱗次櫛比,人口稠密,除了住宅區,還有鹹魚欄一帶的商業區,水坑口一帶的煙花地。《四環九約》一書說:「如果說中環是『小歐洲』,上環便是不折不扣的『小廣州』。」
集市後巷背靠着長長的護土牆,護土牆上是卜公花園,其中幾棵氣根濃密的小葉榕,榕蔭婆娑,想來是公園開闢時種下的,已過百年。小心尋覓,花園裡有個由古物事務監督立下的牌子,上有文字:「一八九四年 太平山街一帶發生鼠疫 此後肆虐香港近三十年 為香港史上最嚴重的災禍之一」。其中的「之一」,大可刪掉。
據記載:當年的香港鼠疫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鼠疫第三次全球大流行中的一次重大爆發,太平山街一帶是「原爆點」,一八九四年五至十月,有二千多人死亡,導致香港三分之一人口之後逃難他去。此後三十餘年間,鼠疫幾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現,總共導致二萬多人死亡。
附近普仁坊的東華醫院,堅巷的香港病理學院舊建築,四方街的殯儀店等,都隐隐傳遞着當年的慘痛訊息。
這些都在和煦冬陽中融和了,兩日的集市一片平安和樂。二三十個攤檔,差不多都是地攤,擺攤的都是年輕人,出售自己的手工製作,從不同地方購入的特色產品,或者經多年蒐集而希望找到新主人的收藏品,都是些小玩意,各有心思。
我的手寫揮春自信也花了心思,不賣錢,都免費贈送,頗受歡迎。一些檔主於是以不同物品回贈,有機花生糖、襟花、小豬別針、雜誌、手沖藍山咖啡、奶茶等,還有街坊回家拿來柑橘普洱茶葉相贈。
這仿如舊日以物易物的交換,不涉金錢,涉的是情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