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的演藝舞台很熱鬧,可稱弦歌不輟,可是圈中人都知道,搞演出固然不易,「銷飛」找觀眾更難,職業、業餘藝團皆然。業餘藝團為演出努力排練,又為演出努力銷票,以至買票找親友捧場,給各界友好送票,出錢出力都基於藝術熱誠,令人敬佩。昨晚見到,音樂廳樓下座位(樓上沒有賣票)坐上六成多觀眾(約六百餘人),可算熱鬧,在目前劇場市道上己難能可貴。
算一算,每張票包含約二十元場租,再算上台上幾十位樂手多個月來的排練時數等等,若都算上開支,成本很昂貴。如果不是樂團與樂手的無私付出,根本划不來。
業餘藝團的經營非常困難,根本無法從票房賺取收入,入不敷支是常態,以持續發展概念衡量,難以樂觀。據我所知,宏光國樂團能夠經營57年,除了靠歷來成員的熱情參與,還在相當程度與個別團員的默默資助分不開。
由於各種限制,從技術要求來說,臨到演出仍與理想有距離亦是常態。我就親聞有樂手因此叫妻子不必出席捧場了,妻子卻執意到場,結果看到「超水準演出」,兩口子皆大滿喜。從觀眾的反應,可見演出很受歡迎,氣氛非常高漲。有朋友說,「散場時觀眾依依不捨」。
這大概與最後非常刺激觀眾腎上腺素的大軸樂曲《秦王破陣樂》和「安歌」樂曲《龍騰虎躍》有關,特別是後者。兩曲都以敲擊樂為主,陣勢龐大,都是到昨天才第一次完整合排的,台上樂手都不知有十幾二十面大小鼓在台前一列排開的威武陣勢,和有那麼年輕的樂手參加。一下子,台上的平均年齡大幅下降了,活力也一下子躍升。
這些小鼓手來自「鼓王」陳偉康的「擊樂之家」,其中一些個頭矮小,不到十歲,有男有女,但掄起鼓棰,不惜氣力,虎勁十足,從形體動作到節奏、強弱,都統一而有默契,在陳 偉康老師帶領下,高度投入。他們背後的樂隊只是伴奏,反而居於次要位置了。
相信,這些小鼓手一定有捧場者,包括家長、親友、同學等。有團員說,如果知道有這樣的演出,一定帶家中的小朋友來欣賞。這或許可作為藝團擴大觀眾層面的另一思路。
美國有所謂 Soccer Mom,真譯是「足球媽媽」。美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出現一批熱心支持子女踢足球的家長,常常載送子女參與訓練和比賽,多屬市郊的白人婦女。後來發展出相關的家長團體,也擴展到其他運動。美國女子足球在國際上一直有不錯的表現,與「足球媽媽」的長期耕耘分不開。
器樂學習在香港很普及,大量中小學有樂隊,包括敲擊樂、鼓樂。香港因此該有一定數量的 Drummer Mom 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