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更高級,拼音化是文字發展終點」這觀念,曾經是中國相當部分社會菁英的共識,中國曾經為此要廢棄漢字、走拼音文字的「共同道路」。如今回過頭去看,真讓人有「一額汗」之驚慄。
對於為什麼中國與歐洲的文字走上迥異的道路,學者有各種解釋,其中涉及地緣條件。歐洲文字,準確點說是地中海文字,屬海洋文化。有學者認為,歐洲文明其實是「野蠻人」刦掠了希臘、羅馬文明的成果發展起來的,後二者源自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巔峰。拼音文字的源頭應追溯到地中海東岸善於經商的閃米特人,希臘人稱之為「商人」,即腓尼基人。他們為了方便隨海路到處做生意,發明了腓尼基字母以記音,學習不同的語言。這發展成為後來的拉丁字母,和不同的拼音文字。
這是偉大的發明。人能夠發出的聲音有限,字母拼音足夠紀錄不同的語音,簡單,高效。相對之下,方塊的漢字神秘而複雜。當歐洲列強挾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封閉的國門,也摧毀了中國人的天朝自信,拼音文字的優越性,使方塊字變得落後而猙獰。「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因而贏得幾許中國人的共鳴。
拼音文字的確有優越性,可是也有缺點。文字有兩個功能,一是紀錄口語,便利學習,加強溝通;二是成為書面語,以作文化傳承。兩者一橫一縱。顯然,從橫向來看,各地言殊,拼音方法易於適應,歐洲不同語言民族會以之發展出自己的文字來,那怕不同方言也各有文字。口語也因為時間流轉而變。從縱向來看,書面語傾向於穩定,也貴在穩定。矛盾於焉產生,書面文字與口語的差距日益擴展,書面文字日益拼讀不出口語音來,而按口語音又找不到匹配的書面字。拼音文字的優越性難免日漸頹減。
各種拼寫文字中,英文最與時俱進,它源自歐洲大陸,但逐漸放棄了許多發音、文法規矩而簡化。這讓英語、英文在百餘年間迅速流通到世界各地。可是書面英文與口語讀音越來越不協調。有二十年拼寫教學經驗的英國教師 Joanne Rudling,為此設立了 Hwotospell 網站,以助讀者解決這方面的煩惱。她說六成英文字讀寫不符,有不發音的字母,原因是音變而字不變。例如 knife, know, knock, knee, gnat, gnaw 這些源自古日爾曼維京語的字,k 與 g 都不發音,再往上,源頭在拉丁語、羅馬語。
又如很多日常用字可發三個音,而實際只發兩個音:
aspirin - asp(i)rin asp/rin
business - bus(i)ness bus/ness
chocolate - choc(o)late choc/lat
different - diff(e)rent diff/rent
evening - ev(e)ning ev/ning
every - ev(e)ry ev/ry
marriage - marri(a)ge ma/rige
omelette - om(e)lette om/let
restaurant - rest(au)rant rest/ rant
several - sev(e)ral sev/ral
Wednesday - We(d)n(e)sday wens/day
隨着英語全球化,新的問題又出現,各地形成自已的英語,美式英語固然有壓倒英式英語之勢,而印度、新加坡、菲律賓以至香港都形成自己的 X-lish,發音、文法、用字都「推陳出新」。正宗牛津腔英語反而成為小眾英語,拼寫矛盾更大。英國文化協會二零零六年出版了名為 English Next: Why Global English may mean the end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語的未來:為什麼英語全球化意味着「英語作為外語」之終結),探討有關問題。這四分五裂局面使英文拼音為文的缺陷更形突出。
於是,有研究者指出:「拼音文字更高級,拼音化是文字發展終點」的觀念,在語言學界已經是一個過時了近百年的推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