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歐洲教堂:窮奢與古樸

聖伯多祿大教堂大殿
《聖經》裡有這麼一句話:「要知道,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 6:21) 這是一般人的心理,誰不記掛着自己的財寶? 旅途中就不斷聽到要小心保管隨身財物的忠告,真該給大家念念《聖經》這句話。

我不知道其他宗教是不是也用同樣的指導思想來經營崇拜場所的,反正是,各種寺院廟堂都力盡奢華地以各種寶石金銀作裝飾,它們之間的盛衰高低,看看大殿的富華程度就一目了然。這與俗世的家宅廳堂沒有分別。

到歐洲,參觀教堂是少不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是歐洲文明的一個集中表現所在,從中可以對照歷史,增加對歐洲的感性認識。對於感性認識,我有時覺得不一定重要,看到實物不一定比書本和視像中看到的真切。比如到了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教堂,這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一進門就看到米開朗琪羅最著名的雕塑作品《聖母與垂死的耶穌》像。對這熟悉的形象,在人頭攢動中第一眼見到,的確心頭一震,可是你根本無法仔細欣賞,玻璃與距近阻隔,人潮洶湧,都讓人難免跑馬看花地匆匆而去。

摩納哥大教堂
可是,你進一步走進大教堂去,觀感就完全不同,對於我,有目瞪口呆的震憾,這是光看書、看錄像難以感受到的。這一路上參觀過不少教堂,包括著名的巴黎聖母院、佛羅倫斯聖母大教堂,每個教堂各有側重,都一定延攬了當地工藝美術名師,使教堂成為一時一地文化藝術薈萃之所。很難想像,沒有教堂的慷慨聘用,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等等文藝巨匠會失去多少顯露才華的機會。從藝術角度,教堂裡可仔細欣賞的東西數之不盡,建築、油畫、雕塑、裝嵌畫(馬賽克)等等讓人目不暇給。歐洲教堂可以說是藝術的寶庫,收藏品絕不下於世界各大美術館。

不過,給予我震憾的不是藝術上的精美,而是財富的集中。我沒有進過巴黎凡爾賽宮和倫敦白金漢宮,但兩者想必都不及聖伯多祿大殿展現的豪奢華麗,因為兩者都不會有那麼高聳廣闊而每一寸地方都鋪金飾玉 (寶石) 的空間,而每個空間都極盡才質工藝極緻的能事。相比之下,北京故宮真有點寒嗆呢。

你無法不問:這麼巨大的財富哪裡來?

一本書上這麼寫道:「耶穌,基督教的創始人,是窮人中最窮的。羅馬天主教,宣稱是耶穌的教會,是富人中最富的,是地球上最富有的機構。」這是極為諷刺的事實。

摩納哥皇妃長眠之地
歐洲很多教堂都自由開放,輕輕推門就可以進去坐一坐,歇一歇,享受一下清涼與寂靜,也賞覽一下設計修飾。印象最深刻是摩納哥大教堂。那天陽光灑滿一地,拾級而上再推門而進,得稍歇片刻才能讓眼睛適應教堂內清幽幽的環境。逆時針方向循着回廊慢慢走過,在左側回迴廊地面上見到一處銘文,立碑上是一對男女的結婚畫像。這裡竟然是著名已故摩納哥皇妃 Grace Patricia Kelly (嘉麗絲妃莉) 長眠之地。這位荷里活影星一九五六年下嫁給摩納歌王子,深受摩納哥人愛戴,至一九八二年乘坐女兒駕駛的汽車失事命殞。這所教堂也是她與王子成婚的地方。

這所教堂相對之下異常古樸,與名字總與財富相連的摩納哥有強烈落差。這仿佛在說:財寶都留在外面吧,這裡是安心之所。

(歐洲紀行之八)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意大利:古老而年輕

羅馬的「祖國壇」
在羅馬,一再乘車經過一處宏偉的建築,它以白色大理石構築,屹立於小山崗上,向着威尼斯廣場,幾條馬路從廣場放射式延展而去。一了解,才知道這叫 Altare della Patria,即「祖國壇」(Altar of the Fatherland)。它其實是為了紀念一八六一年統一意大利的國王 Victor Emmanuel 而建的,一九二五年才建成。這提醒了我,意大利雖然是古羅馬帝國的所在地,而自從羅馬帝國東西分裂,西羅馬不久又瓦解成就數不清的城邦國家之後,一直顛簸千年,才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統一的歷史其實很短。

建築物體積宏大,依山層層疊起,前面是 Victor Emmanuel 的騎馬巨大雕像,後面是高聳的巨大古希臘式建築,左右兩翼向前拱衛着,頂上各有四馬戰車,這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與英雄的戰車。它免費向公眾開放。我們後來在傍晚時分再去,只在進閘前聽取了不可坐在石階上等簡單忠告,就可進場。

古羅馬舊城廢墟
迎面是以羅馬女神像作主題的無名戰士紀念碑,燃點着不滅火熖,有士兵肅立兩旁守衛。走進建築物,有大量人物胸像,都是意大利歷代的功勛將士,有的以繃帶纏上一眼,一目如炬。很明顯,這是一座彰顯軍功武力的紀念館。正好在它建成之時,意大利軍國主義囂張,莫索里尼崛起,並與德國納粹勢力結盟,不久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看不來並不是巧合。

這建築物恢宏矚目而富爭議,除了意識形態的爭議,還有技術上的爭議。

它的周邊是個面積遼闊的古羅馬廢墟,若願意多付幾個歐羅乘電梯到「祖國壇」頂層去,俯瞰廢墟會更清晰。廢墟就是古羅馬舊城的中心,它圍繞着當中的羅馬廣場 (Roman Forum) 布置,有着經過近千年陸續加建的各種建築物,包括凱旋門等,外圍就是崩塌了一角的古羅馬競技場 (鬥獸場)和古羅馬公共浴場。這是個龐大的露天博物館,你若要發思古幽情,要尋找什麼創作靈感,而又有時間,不妨付費進場徜徉一天半天。我們沒有時間,在「祖國壇」上居高臨下看着殘柱斷梁在夕照下的光影掩映,已足夠讓人唏噓。

古羅舊城中的劇場遺址
廢墟有兩千餘年歷史,簡單的說是興廢各千年。到六七世紀,原來的各種神殿祭壇逐漸被天主教教堂取代。據八世紀的遊記,這裡已頹垣一片,很多石材被循環再用來建造新的殿堂。經過千餘年風化,再成就了眼前這一大片「聯合國歷史文化遺產」。

「祖國壇」是破壞了一個遺址而矗立起來的,它耀眼的雪白石材突顯了與周邊主要是棕褐色廢墟建築之不同。這種大理石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尸白大理石」(corpse-white marble)。它又叫做 「Emmanuel 二世國家紀念館」(National Monument to Victor Emmanuel II),是羅馬最大的紀念館。那兩駕凌空的四頭馬車,在羅馬很多地方遠遠就看得到。

不過羅馬人對它有不同稱諢稱,如結婚蛋糕 (la torta nuziale),如 la zuppa inglese,一種堆起來的甜品,都隐隐地帶着不敬。

(歐洲紀行之七)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Burano 島的異彩

(歐洲紀行之六)

Burano 島:活在當下的艷光

逃離尼斯聖馬可廣場一帶的喧鬧,走進附近寧謐的小巷,若仍找不到「而無車馬喧」之境,不妨再走一程,到 Burano 島去,它會讓你眼前一亮之餘,把步伐放緩下來。

眼前一亮,是因為那裡繽紛的色彩,據說,Burano 是世界十大最彩色繽紛的地方之一。這裡家家戶戶兩三層高的房子外牆,都髹得熱烈張揚。我們去到的那天,地中海的陽光奔放,即使在夕照之下,整個漁村不減熱辣辣的艷光。你不期然地把步代放緩下來,則是周遭的節奏使然。

威尼斯潟湖中有百餘小島,Burano 位於潟湖北方,距離威尼斯本島約十公里,坐水上巴士,45 分鐘可達。它本身由水道分割成五個部分,小橋把它們綴成一個大島。小島本來是漁村,後來又以手織蕾絲 (lace) 著名,島上婦女至今在暇餘編織出的各種蕾絲用品,是島上著名的工藝品。到近年,旅遊業發展起來了,出現了以海鮮聞名的餐館,和出售紀念品的商店。我們到島上吃了一頓提早了的晚餐,只逗留個把兩個小時,飯後在夕陽中隨便遛躂,很愜意。也隨便拍照,似乎,怎麼隨便都可以拍出美麗的照片來。

島上的最大特色,是小房子的爭妍鬥麗。島上只有不到三千居民,世世代代都在潟湖打渔為生。渔民到了海上,心仍牽掛着家,愛把自己的房子髹上艷麗而與眾不同的顏色,以便老遠也看得到。一個七彩紛呈的渔村因而冒出水面。據說,你一旦髹上某種色彩,便不得改變,這不知是習俗使然,還是法例規限,反正放眼所見確實異彩紛呈,不見相同。那天見對兩位看似夫妻的老人家正在粉飾外牆,外牆不見得特別破舊,而男的爬高向高處潻加色彩,女的在下看顧着。看來,當地人真的注重房子的粉飾,與威尼斯房子的破舊有很大差別。

房子都臨街,一般都把地面層用作廚房廁所,臥室在樓上,以防遇上潟湖大潮受水淹。不知道地基是不是因此受影響,島上孑然獨立的 San Martino 教堂鐘樓傾斜得頗嚴重,論傾斜度,庶幾可與比薩斜塔媲美。如果傾斜也是一種美的話,到這裡欣賞可免卻比薩的喧鬧。

當地的海鮮餐很合口味,意大利人的口味與中國人較接近,亦講究食物本身的鮮味,如此一來味道不太濃烈,海鮮飯、海鮮千層麵等都很可口,比此行在其他地方吃到的好多了。

更值得欣賞的是這裡呈現的尋常生活之美。人要化妝,主要在五官下功夫。在當地,房子的門窗仿如五官,都給悉心打扮。據說,威尼斯的門,家家不一樣,我注意到,那裡門的式樣很多,門把等金屬實用裝置都很講究,日夕摩挲之下,常常潤澤生輝。在 Burano 島,更讓人喜愛的則是臨街窗台上的各色花卉,看得出,主人對鮮花與花盆都花了心思。他們看來不甘於苟且而活,而是懂得生活,尊重生活,把生活的細節都安排停妥。習慣了,這些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假思索,不費功夫,樂在其中。

這不就是活在當下麼?

(歐洲紀行之五)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邁開雙腳,走進真正的威尼斯

有朋友對這裡昨天的〈威尼斯:歌聲水聲裡的浪漫〉一文唱「反調」說:「我在威尼斯的感受可沒這麼浪漫,單說貢多拉船費,十年前已是百二歐羅一位,問要不要人唱歌,要的話更貴。水上貢多拉如過江之鯽,喧聲四起,行程很短,霎眼間一張金牛就沒了。據有經驗的驢友說,其實威尼斯並非只有水,要遊威尼斯最好還是用自己的兩腿,穿街過橋,才能看到真正的威尼斯。」

我對此沒有異議,更加十分讚同要「用自己的兩腿,穿街過橋,才能看到真正的威尼斯」之說,也真穿街過橋的走了幾小時,發覺威尼斯真正的美,存在於遊人麕集的聖馬可廣場之外。你若到了這個威尼斯最負盛名的地標而輕嘗輒止地離開,你不但看不到真正的威尼斯,還會為威尼斯發噩夢呢!

聖馬可廣場並不大,比一個足球大不了多少。周邊的建築物,據資料介紹,非常值得仔細欣賞。可是那真不是可以讓人靜心遛躂的地方,人密集得如年宵的街市,吵鬧喧囂,加上那天日照非常強烈,你連讓眼睛找到焦點都困難。我第一個感覺是:快逃!管拿破崙稱讚這是「歐洲最美麗的客廳」。

島上沒有汽車,要逃走只能坐船,有水上的士、水上巴士,都擁擠得很。那就用兩條腿吧,不必認路,也不可能認路,因為島上的都是如蛛網密布交錯的水道、小巷、小橋,你只管認準以聖馬可廣場為圓心,向任何方向的圓周走去便是,有巷穿巷,遇橋過橋。這樣,不消幾分鐘,便是一個不一樣的天地。

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愛用兩條腿到處走走,特別是到旅遊景點以外的地方看看,感受一下當地的原汁原味。看到的東西並不一定你喜愛的,但一定有它的特點。如果你認同旅遊不是為了求同,而是為了尋異,那就更應勞動一下雙腿 ── 這得趁雙腿還靈健的時候去做。

這在威尼斯最靈驗了,這裡沒有交通工具可以送你到聖馬可廣場背後的安謐所在去,而遊人都不願邁開腳步,於是聖馬可廣場人群如蟻附羶。

所謂真正的威尼斯,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威尼斯。那裡不受旅遊干擾,平靜得很。夏日的艷陽下,不時見到晾出來的衣被橫掛小巷和水道之上,帶着地中海的熱情色彩。教堂的鐘聲敲響了,慢悠悠的,一派慵懶。鮮有動靜,偶爾遇到有人遛狗,小狗歡快地追逐着主人踢出的膠球,為小巷平潻生氣。也有鴿子,它們仿佛也討厭聖馬可廣的喧鬧,寧可到小巷的樹蔭下享受悠閑。仰望一下藍晶晶的天空吧,間或有海鷗聒噪一聲掠過。

有時會感覺到一陣腳步聲打破寂靜,有三兩居民從同一方向走來,又向不同的小巷散去。有人拖着小車,看來是購物回來的,在卵石路上走得不利落,要過橋了,有點吃力。大概都是坐水上巴士回來的吧,順着方向走去,果然是碼頭,有個密麻麻的水上巴士路線圖,代表不同路線的彩色線條交織縱橫,比屯門元朗的輕鐵路線圖複雜很多。

水巷裡,停靠着各種機動小艇 ── 居民的私家車,偶爾有一艘靜靜地滑行而來,穿過橋洞,劃破本來色彩斑斕的水中倒影。倒影都很漂亮,像一幅幅抽象畫,棟棟幾層高的樓房各自髹上不同的艷麗顏色,加上窗台上擺放上鮮花,把水色有點混濁的水巷妝扮得靈光處處。

擔心迷路嗎? 的確會迷失,但不難走出去,胡亂地走,走向人多的地方,就能回到聖馬可廣一帶,何況還有手機地圖幫忙?

威尼斯的風情,只有在遠離繁囂的寧靜中找到。在那裡,找個吃的,買點什麼,也便宜得多。

(歐洲紀行之四)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威尼斯:歌聲水聲裡的浪漫

威尼斯水巷裡的放歌
對於食物的品嘗,講究色香味。到一個地方遊覽,要感受這個地方,涉及的層面較廣,色聲香味觸法各方面都有,感受會更全面。其中的「聲」,特別是音樂,常予人深刻感受。

這主要是指一個地方富有特色的音樂,它經過這方水土的長久滋潤涵養,與地方的人文特點密切結合,一旦響起就興發出各方面的聯想來,眼意鼻舌身意仿佛都敏感起來了。

在中國大陸旅行,常有這樣的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江蘇的水鄉六甪。那次,無意中踏進了一座寂靜的庭院,一翼小亭中有人在演唱評彈。溫婉輕緩的彈唱,與雅淡秀美的環境融和如一,如天造地設般和諧。後來回家放出CD來聽,又到過蘇州的園林劇場去欣賞,都沒有同樣的感受。

到成都的茶館聽說書,到西安的戲樓聽秦腔都相似。唯是在北京現代化了的茶館,聽得一點不是味兒。想到廣東南音來了,廣州荔灣涌重顯活力,其中的花艇可聽到道地的南音演唱嗎?

在小艇上聽歌,輕柔的波浪聲與歌聲都在有節奏的流動,人隨之輕晃,如果音樂優美,而歌者妙漫,這該是多大的享受?

這竟然在威尼斯意外地享受到了。朋友聽說我們到過威尼斯,都不約而同地問:感受過貢多拉的浪漫嗎? 感受到了,不但坐了這種代表着水鄉威尼斯的小艇,還在水巷中一路欣賞到一位年輕貌美女高音在手風琴伴奏下演唱意大利藝術歌曲,包括《我的太陽》('O sole mio),和《重歸蘇里托》(Torna A Surriento De Curtis)等。這都是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竟然在威尼斯一條水巷的水聲中聽到極高水平的演唱,那獨特的享受不是在任何音樂廳買多昂貴票可以得到的。

威尼斯有一百幾個小島,近二百條水道,四百多座橋梁。傳統的小艇貢多拉兩頭翹起,如今似乎主要為遊客服務,碇泊在各處枕河宅第前作交通的,幾乎都是機動小艇了。遊客乘坐貢多拉限於距離聖馬可廣場不遠的一條U形水巷。

那天在海濱坐上貢多拉,才駛進水巷,就聽到後面有悠揚歌聲和琴聲響起。水巷不過數米闊,兩邊夾着樓房,樂聲在狹小的空間裡迴蕩,有擴音效果,我以為是錄音播放的。隨後的貢多拉忽然扒頭而上,我這才發現,有一位體態婀娜的年輕女歌手站在貢多拉的前端,在一名手風琴手的伴奏下,向着後面四位乘客演唱。顯然,這是四位闊客請來為遊船河助興的。

歌手和樂手都很專業。歌手淡掃娥眉,一派清爽雅致,笑容可掬地唱得很投入。當猛烈的地中海陽光穿過水巷與樓房的間隙照射過來了,她滿身金黃,會暫時戴上太陽眼鏡,非常富有陽光氣息。每唱完一曲,稍歇,由手風琴演奏一曲,如是者唱了三首歌。我們一路跟在後面,歌手仿似也在為我們演唱,為岸上的遊人演唱。岸上遊人驚喜地鼓掌了,我們也鼓掌。

貢多拉泊岸,歌手微笑揮手,一轉身就走進人群中失去蹤影。

有個充滿風塵與滄桑的古老名詞叫「賣唱」,這與這位歌手一點沾不上邊。

(歐洲紀行之三)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回頭看歐洲數地安檢

巴黎街頭
歐洲又發生恐怖襲擊,英國曼城一個舉行音樂會的運動場被人肉炸彈炸死 22 人,炸傷 50 人。昨天剛從歐洲回來就聽到這消息,並不太吃驚。在旅程中經歷過不少保安檢查,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看到荷槍實彈的軍警戒備,不過都說不上有多嚴密,很多只是做做樣子的。

現在去旅行,重重覆覆接受安檢是少不了的,坐飛機的檢查最嚴。出現了鞋底炸彈後,一些機場連鞋都要脫下來檢查。進入人流多的重要場所要安檢已屬常態,例如在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可是檢查很簡單,排隊進入在廣場的臨時安檢棚,把手提包背包打開,讓工作人員隨便看看便算。或許工作人員會憑經驗和觀察,對一些人加強檢查吧。

巴黎鐵塔的安檢就較嚴格,人員也兇巴巴的。歐洲大陸的歐盟各國,國境已如「無掩雞籠」,魚目混珠到來危險分子必然也較多,不安全因素大增。單以肉眼就可以看到,從英國坐渡輪到了法國,不同膚色服式的本地人就多了。

是時,法國剛舉行了大選,街頭的巨型廣告牌有不少最新的雜誌廣告,都以新鮮出爐總理馬克龍為封面。大選突顯了移民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代表中間路線的馬克龍勝出了,但更受關注的是代表右翼民粹傾向的勒龐得到的高票支持。巴黎街頭常可見到不似本地人的討乞者,在人潮如湧的香榭麗舍大道,在賽納河高高堤岸之下的水邊,都可見到有人蜷縮一角,有的還帶着嬰兒。

尼斯海濱,軍人荷槍巡邏。
旅程中,常有景象讓你不期然地提高警覺。康城正在籌備電影節,會場外正在架設各種設施,包括鋪上紅地氈,但氣氛不算特別緊張,倒是不遠之外、同在地中海海濱上的尼斯予人不尋常的感覺。傍晚到尼斯海邊走走,海旁大道上,有四人一組的軍人在荷槍巡邏。去年一個節日的晚上,這裡正是卡車衝輾人群的恐怖襲擊現場。這裡從來是非洲、中東難民從海路進入法國的橋頭堡,民族混居造就了多采多姿的文化,甚至語言。

尼斯的舊城區最有文化特式。行前看到警告說,要注意那裡的治安,所以沒有打算走進去。可是誤打誤撞之下,還是闖進去了。那天傍晚到海灘東頭的城堡公園,沿石階登頂看日落,沒有注意到石階閘門的開放時間指示,到九時多下山才發覺閘門關上了,不能原路返回,結果得繞一個大圈走下山去,走進了舊城區。那裡都是橫街窄巷,食肆遍布,都把桌椅放到街上,而高朋滿座,生意興旺。法國人的晚餐特晚,而且往往在杯觥交錯中吃喝到深宵。九點十點,熱鬧得緊呢。

法國人和意大利都浪漫,但浪漫過頭了,就是散漫,這在意大利很顯著,坐在車上也可以從交通中看到。這一旦蔓延到保安去,就讓人擔心了。

軍人持槍在羅馬許願噴泉旁邊巡崗。
羅馬是此行中戒備最森嚴的地方,因為市內遊客最多,而特朗普又即將到訪。著名旅遊點都見到手揩扣在板機上的荷槍軍人靠背而立。但不知道一旦有人在人群中引爆些什麼,這些軍人能有什麼作為。

進入梵蒂岡,檢查當然嚴密,大家都為此做好了準備,行囊盡量簡單。安檢大廳裡滿滿的擠上幾百人,一條一條人龍蜷曲着。走過了安檢關卡回頭一看卻令人啼笑非,那一個個負責察看透視屏幕的意大利型男,沒幾人安分守己,有人在看手機,有人靠後挺着肚皮遊目騁馳,……。相對之下,深圳地鐵站的安檢也太認真了。

恐怖襲擊的發生,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最嚴密的安檢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英國因而雖有天險保護而又遠離難民前線,亦無法自恃。

(歐洲紀行之二)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教堂裡的感悟

「城外聖保祿大教堂」大殿
昨天,歐洲之行的最後一天,正好是星期日,走進了羅馬一所教堂。教堂在下榻的酒店附近,看着谷歌地圖就能徒步去到。去程走了一些冤枉路,回程不到半小時。入到教堂剛好是正午,趕上崇拜的時間。我並非信徒,又不懂意大利語,但也認真地坐了下來,感受一下在那宏偉的穹頂下舉行的天主教禮拜,也休息一下,聽聽由風琴伴奏的詩歌唱誦 。

這並非一般的教堂,正名叫「城外聖保祿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是羅馬天主教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另外三座為拉特朗聖若望大教堂、聖伯多祿大教堂及聖母大教堂)。他的尊崇地位源於:聖保羅 (或稱聖保祿) 就葬埋在大殿之下。信眾席之後一個高聳的聖座下面,就是他的靈塜,人們可以沿樓梯往下參觀。早些年,梵蒂岡曾專門派人到大殿考古發掘,證實骸骨是公元一世紀的遺物。據傳說,保羅是在公元六七年在羅馬城郊被斬首而殉道的。他在天主教中的重要地位,從一個簡單的事實可以看到:《新約聖經》二十七部書中,至少有十四部據信是他所作。在世界各地,天主教或基督教都愛以他名義建立宣教設施。單是香港,名為聖保羅、聖保祿的設施就數不勝數。
教堂前的聖保祿像手中握劍
這次旅行,在英國、法國、瑞士、摩納哥、意大利參觀過不少教堂。它們的建築不論建於哪個年代、採用什麼建築風格,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穹頂盡量拔高,讓天光高高地照射下來,把人們的視線和意識引領向上。人的尺度在其中變得渺小,人抬頭向上,對其間尺寸的判斷能力會茫然失去。在梵蒂岡號稱世界最大的聖彼得大教堂,繞着穹隆書寫的拉丁文母,每個竟然高達六英尺,令人難以置信。這些教堂很多變了旅遊點,常常人頭湧湧,例如巴黎聖母院、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等,要排長長的隊才能內進。相對之下,城外聖保祿大教堂很安靜。

意大利是天主教國家,教堂非常多,即使居民寥落的小村,居然也走不了幾步就有一座看來歷經蒼桑的教堂。羅馬的教堂更多,據說有六七百所。羅馬是教廷之所在,居民幾乎都信教。可是在昨天的周日彌撒上,只見到不到二百信眾出席。多年來,陸陸續續看到不少關於基督宗教在歐洲日趨衰落的報道,南北美洲相對之下較興旺,現在的教皇聖方濟各來自阿根廷反映了這一落差。在那偌大的大殿中,見到信眾連講壇前不多的座位也填不滿,讓大殿絕大部分空間都閑置着,仍然讓我驚訝。

這座教堂有攸久的歷史,本身是一座博物館。大殿外排列着舊教堂遺留下來的大量殘柱巨石,餐廳和書店的地面之下,是個昔日的棄墟遺址,有興趣的人可以購票鑽到下面參觀。教堂最初於四世紀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建立,在五世紀時,它的大殿甚至比梵蒂岡的舊聖伯多祿大殿還大。十九世紀時,教堂在一場大火中焚毀,然後又在內外各方幫助下重建起來,用埃及提供的雪花石柱子,俄羅斯的孔雀石及青金石。現在在中殿見到的 80 根柱子及精緻的天花板就是十九世紀建成的。然而百餘年過去,大殿雖然金碧輝煌依舊,但生氣已黯然了。

教堂旁邊的公園倒是充滿活力。歐洲各國的人都愛騎單車,這個公園似乎是附近騎車愛好者聚頭地方,男女老少都有,都渾身上下配置講究。其中有一個全女班的團隊,一色黃色戰衣,英姿颯爽,很是奪目。

宗教都有興衰,歐洲千百年來戰爭不斷,都與宗教有千絲萬縷關係。聖保祿大殿正門前聳立着聖保祿的像,據天主教徒朋友說,手中握劍是他的特徵。大概,用劍殺出了血路,則教興;劍折,則衰。

回來整理了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遇雨的照片,配了一首小詩:
前席虛排待聖鐘,
驟晴驟雨急驚風。
鬼神亦有興衰日,
可為蒼生定吉凶?

(歐洲紀行之一)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新建檔案 2017-05-17 - 第1頁

前往威尼斯途中,這一帶有意大利廚房之稱。

新建檔案 2017-05-16 (2)

前往意大利翡冷翠途中,北望阿爾卑斯山,景色壯麗。意大利古石雕聞名遐邇,石材即源於此。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新建檔案 2017-05-16 - 第1頁

摩納哥以賭業和賽車聞名,面積僅2.2平方公里,全城建築在地中海岸巉岩上。前往摩國途中,崖壁聳立,非常可觀。

新建檔案 2017-05-15 (7) - 第2頁

鉛筆磨平了頭,強擦而繪。

新建檔案 2017-05-15 (7) - 第1頁

從尼斯東去登山,即阿爾畀斯山。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新建檔案 2017-05-15 (6) - 第1頁

La Turbie 是法國古村,位於五百公尺山頭,下臨地中海,下望,近處為摩納哥,遠處即意大利。

新建檔案 2017-05-15 (5) - 第1頁

從尼斯往 La Turbie 古村途中所見。

新建檔案 2017-05-15 (4) - 第1頁

尼斯街頭小景

新建檔案 2017-05-15 (2) - 第1頁

尼斯山村小景。

新建檔案 2017-05-15 (1)

尼斯之北緯度與北京相差無幾,但多棕櫚樹。樹皆購回種植,據聞每棵數千歐元。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新建檔案 2017-05-14 (1) - 第1頁

巴士在馬賽外圍掠過,向東走向康城和尼斯。

往尼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