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意大利:古老而年輕

羅馬的「祖國壇」
在羅馬,一再乘車經過一處宏偉的建築,它以白色大理石構築,屹立於小山崗上,向着威尼斯廣場,幾條馬路從廣場放射式延展而去。一了解,才知道這叫 Altare della Patria,即「祖國壇」(Altar of the Fatherland)。它其實是為了紀念一八六一年統一意大利的國王 Victor Emmanuel 而建的,一九二五年才建成。這提醒了我,意大利雖然是古羅馬帝國的所在地,而自從羅馬帝國東西分裂,西羅馬不久又瓦解成就數不清的城邦國家之後,一直顛簸千年,才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統一的歷史其實很短。

建築物體積宏大,依山層層疊起,前面是 Victor Emmanuel 的騎馬巨大雕像,後面是高聳的巨大古希臘式建築,左右兩翼向前拱衛着,頂上各有四馬戰車,這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與英雄的戰車。它免費向公眾開放。我們後來在傍晚時分再去,只在進閘前聽取了不可坐在石階上等簡單忠告,就可進場。

古羅馬舊城廢墟
迎面是以羅馬女神像作主題的無名戰士紀念碑,燃點着不滅火熖,有士兵肅立兩旁守衛。走進建築物,有大量人物胸像,都是意大利歷代的功勛將士,有的以繃帶纏上一眼,一目如炬。很明顯,這是一座彰顯軍功武力的紀念館。正好在它建成之時,意大利軍國主義囂張,莫索里尼崛起,並與德國納粹勢力結盟,不久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看不來並不是巧合。

這建築物恢宏矚目而富爭議,除了意識形態的爭議,還有技術上的爭議。

它的周邊是個面積遼闊的古羅馬廢墟,若願意多付幾個歐羅乘電梯到「祖國壇」頂層去,俯瞰廢墟會更清晰。廢墟就是古羅馬舊城的中心,它圍繞着當中的羅馬廣場 (Roman Forum) 布置,有着經過近千年陸續加建的各種建築物,包括凱旋門等,外圍就是崩塌了一角的古羅馬競技場 (鬥獸場)和古羅馬公共浴場。這是個龐大的露天博物館,你若要發思古幽情,要尋找什麼創作靈感,而又有時間,不妨付費進場徜徉一天半天。我們沒有時間,在「祖國壇」上居高臨下看着殘柱斷梁在夕照下的光影掩映,已足夠讓人唏噓。

古羅舊城中的劇場遺址
廢墟有兩千餘年歷史,簡單的說是興廢各千年。到六七世紀,原來的各種神殿祭壇逐漸被天主教教堂取代。據八世紀的遊記,這裡已頹垣一片,很多石材被循環再用來建造新的殿堂。經過千餘年風化,再成就了眼前這一大片「聯合國歷史文化遺產」。

「祖國壇」是破壞了一個遺址而矗立起來的,它耀眼的雪白石材突顯了與周邊主要是棕褐色廢墟建築之不同。這種大理石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尸白大理石」(corpse-white marble)。它又叫做 「Emmanuel 二世國家紀念館」(National Monument to Victor Emmanuel II),是羅馬最大的紀念館。那兩駕凌空的四頭馬車,在羅馬很多地方遠遠就看得到。

不過羅馬人對它有不同稱諢稱,如結婚蛋糕 (la torta nuziale),如 la zuppa inglese,一種堆起來的甜品,都隐隐地帶着不敬。

(歐洲紀行之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