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歷史的教訓:有貧窮就有神靈

讀到一本非常精采的書──《歷史的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是一九六八年出版的,距今差不多半個世紀了。書中所說的歷史,是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相對之下,不到五十年的時光不算什麼,總結下來的教訓一點沒有過時。結合到自己在這幾十年中多少見證過的歷史,益覺作者之歷史識見之高超。

作者是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 1885-1981)和它的妻子艾莉爾。他們最著名的作品是花了半個世紀寫成的11卷《世界文明史》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杜蘭特憑此在一九六八年得到美國著名的普立茲獎,一九七七年又獲頒發總統自由勳章。他的成名作則是一九二六年出版的《哲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

《世界文明史》可說是傳世之作,但對普通讀者實在太卷帙浩繁了。作者於是以此為基礎,提綱挈領地寫了《歷史的教訓》。這可以說是作者深入研究人類文明史之後,深刻思考的結晶。說「書中到處閃耀着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半點沒有過譽。

「歷史的教訓」是個枯躁艱澀的議題,可是這書寫得非常簡明易讀,精練明快,讓人慨歎作者真有縮龍成寸之神功。作者分別從11個領域與歷史的關係提出歷史的教訓:地球、生物學、種族、性格、道德、宗教、經濟、社會主義、政府、戰爭、增長(衰退)。全書另加上第一章「猶豫」和最後一章「真有進步嗎?

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有大歷史觀的理論,亦即宏觀歷史觀。相對之下,杜蘭特的歷史觀更宏觀,視野更廣闊,從中總結的教訓和規律更發人深省。

譬如在宗教與歷史一章中,他提出:歷史是否支持對上帝的信仰呢?他認為,如果「上帝」不是指大自然創造性的活力,而是指一個智慧、仁慈、至高無上的存在,那麼答案是否定的。若要用任何神學來解釋這世界的話,只能是一個善良的神與一個邪惡的神對宇宙、對人類靈魂的控制權的爭奪。

他指出,在西方,隨着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世俗制度取代了教會。「法律,在過去是代表上帝賦予國王判決的權力,現在已經明顯地成為容易犯錯誤的凡人所頒布的命令了。」

可是歷史的教訓是,宗教具有死而復生的傳統。當法律權威興起之時,政府會聽任教會、家庭、道德衰落,只要不危及國家的根本穩定就行。可是到了某個臨界點,道德失序就可能會引發宗教復興。他引述法國哲學家勒南 (Renan, 1823-1892) 的憂慮:「如果理性主義要統治世界,卻不考慮靈魂對宗教的需求,那麼,法國大革命的經驗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他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前的歷史中,還找不到一個顯著的例子表明,在沒有宗教的幫助下,一個社會的道德生活也能成功地維持。」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相信一個社會有宗教比沒有宗教好。只要有貧窮、有恐懼、有厄困,就一定有神靈──即使沒有,人會把它製造出來。

2 則留言:

  1. 『只要有貧窮、有恐懼、有厄困,就一定有神靈──即使沒有,人會把它製造出來。』這是宗教和迷信滋生的社會基礎,是社會發展水平低的結果。
    宗教在歐洲已經沒落,因為宗教經不起理性的拷問,也束縛人們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相對保守的美國,宗教活動其實已經世俗化,功利化,社交化。宗教也使美國人自大自私和好戰。
    宗教是社會發展低水平的安慰劑,也是迷幻藥。依賴宗教,人們永遠得不到自由。

    回覆刪除
  2. 去宗教化的歐洲,現在卻要面對伊斯蘭化。這是歐洲社會將要面對不穩定的挑戰之一。將思想自由擴及宗教自由的西方,現在已在反思如何應對此一挑戰。他們發現,宗教最終限制了思想自由,也限制了社會的發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