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老行當:消失中的畫面與聲音

補鑊
有朋友傳來一輯《回顧六十年前老行當》的黑白照片,對於在內地或香港有了一定人生閱歷的人來說,這多少會勾起一些舊日回憶。

這輯照片應是內地人製作的,因為好些行當看來只出現在北方,譬如緔鞋,即將鞋幫與鞋底縫合,該與布鞋製作有關,即「上鞋」。南方多雨,鮮有人着布鞋。大部分行當南北皆有,香港也有,同樣或者已消失,或者正瀕於消失邊沿。

第一張照片中有一個炮彈狀的裝置,我一眼就認出來了,是製作「肥仔米」──北方叫「爆米花」──的工具。小時候在廣州街頭常常見到小販帶着這個「炮彈」在小巷中穿梭討生活,要光顧,給他一把米,他把米倒進「炮彈」裡,「炮彈」經鎖牢放在爐火上加熱。不一會,「炮彈」轟然打開,倒出大把大把在高溫高壓下膨化了的「肥仔米」。每一回,都吸引大幫小孩圍觀,個個又興奮又緊張 (因為有「爆炸」),能夠捧上大把「肥仔米」的,就又開心又惹人羡慕。年紀稍大到了香港,就沒有見過這種「炮彈」,但我相信香港一樣有。

那輯照片裡的老行當,大都在街頭就見到,大都是由小販經營,可能是流動的,可能是有固定攤檔的。有磨刀磨鉸剪的、修傘的、剪髮修面的、彈棉被的、製木桶的、織篾的、製秤的、補鑊的,又有鐵匠、銅匠、銀匠等,賣各種小吃的當然少不了,有棉花糖、燒餅等。還有帶文化藝術氣息的,如公仔書(小人書)檔、捏麵人、剪影。

這些行當,不能說都消失了,還在一些小城鎮存在。近年不記得在那裡,還見到有人在街上彈棉被,能做這種活的,一定是吃這行飯的「專業人士」。

老式爆米花機
說到專業,上述照片展示了一種技藝高超的行當:補碗。一只碗,現在破了就詖了,隨手扔掉。但在那時候,會設法修補,而又真有人憑這手藝討得生活。簡單的說,是把碗重新拼好,用繩固定,再在裂縫兩邊鑽孔,用銅釘咬牢。記得小時候,在小巷裡見過這樣的鬼斧神功表演。那時不懂得欣賞,但留下至今未忘的印象。

那時的大街小巷裡,只要留神去看,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而小孩子每天有很長時間是在街巷留連中度過的。長大了才發覺,人的見識、閱歷,不少就在這過程中得來。

這些老行當和工藝,不可避免地要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消失。幸運的,會被人以不同方法紀錄下來。至於傳承下去,有點奢望了。當社會的需求消失了,勉強的傳承終不能久遠,除非到了某個時候,社會的需求又再出現。

不過這些老行當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已通過融入語言中而得到傳承,粵語中的「補鑊」、「冇得彈」、「打鐵趁熱」等熟語就是這樣得來。

從香港的角度,還有不少值得紀錄的老行當:織補(以前的洗衣店前多有這樣的檔口)、賣衣裳竹、收買佬、倒夜香、賣飛機欖、擦鞋、賣報童、開車門、鹹酸檔……。

這些老行檔留下的,不僅是視覺的印象,還有聲音的印象,即不同悠長而高昂如歌的叫賣聲,如:re do si so do si do (收買爛銅買爛鐵)do re mi mi so-mi (磨鉸剪剷刀),mi so mi (衣裳竹)mi so mi la (糯米麥粥) ……。還有賣飛機欖的「啲打」(嗩吶)聲。
**
參考:回顧六十年前老行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HVpZWb_Q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