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劉翔與《放棄的藝術》

劉翔終於宣布退役了。很久沒有聽到劉翔在運動方面的消息了,一有消息,卻就是退役的。這消息,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會讓人太驚訝。他沒有參賽這麼長時間才宣布退役,想必是一直在堅持還是放棄之間掙扎不休之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麼一句話:堅持就是勝利。人們似乎都相信這是真理,即使不是真理,也認同這是人們應當秉持的信念。這無疑也就認為「放棄就是失敗」了。人們從來都只鼓勵堅持,而不會鼓勵放棄。據說,有人在網上罵劉翔了,可能有人會名之為失敗者。

這有一定道理,因為堅持是所有生物的本性、本能,也是人的本性、本能,是所有生物為了求生、成長而與生俱來的。如果不堅持,一顆小小的種子不能從泥土裡鑽出來成為幼苗,幼苗不能哪裡有陽光就往哪裡伸展,長成參天大樹。人也是這樣堅持,才一跌一撞地站起來、邁開腳步、學會說話和各種求生本領的。人成長起來了,自然就有不同程度的堅持能力。

放棄則不是人的生物本性,不是大腦的習慣思維方式。放棄的能力更需要後天培養。

剛從廣州買來《放棄的藝術》一書,說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書的作者是美國暢銷書作家 Peg Streep 與心理治療師 Alan Berbstein。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攻讀博士學位時的「逃兵」,都在沿着學術大道前進的途中來了個急煞車,掉頭走上另一看來崎嶇得多的小路,去做自己認為更開心、更有意義的事。

書中提到,人的大腦對「近在咫尺的勝利」會本能地作出反應。假如你做的是某種體能運動,它需要的是技能,你距離目標越來越近了,咫尺可達,似乎只要再提升一下技能,就可能創造出讓舉國興奮、舉世震驚的輝煌。你因此堅持不懈。這正是劉翔的情況。

遺憾的是,人類和人類的大腦都不善於判定「近在咫尺的勝利」什麼時候是可以實現的,什麼時候是空想。英國的科學家做過實驗,檢驗賭徒搖老虎機時「近在咫尺的勝利」對大腦的刺激,發覺大腦的反應與運動員受「近在咫尺的勝利」帶來興奮差不多一樣。在同樣的刺激下,只靠運氣的賭徒不甘於放棄,要靠提升技能取得的勝利的運動員也一樣。

這也說明,堅持往往靠直覺,這除了本性使然,也源自文化、環境壓力;而要放棄,得靠另一個思維系統,這是理性的,靠推理,運作慢得多。這也就是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快思慢想》) 一書中所說的非理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差別。放棄──學術上叫「目標脫離」──要經過從思想到行為的四個層面運作:認知、情感、動機、行為。劉翔可能因此而要這麼久才能宣布放棄。

《放棄的藝術》的前言有這樣的話:「放棄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而非像文化傳統灌輸的那樣是令人差愧的無奈之舉。『放棄』開啟了另外一個視角,而這個視角是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我們給孩子的教育中所缺失的。」「能夠放棄的人實際比不能放棄的人幸福。」

堅持不一定就是勝利,下場可能是失敗;放棄不等於失敗,或許意味着勝利。什麼時候要堅持,什麼時候應放棄,都需要智慧。這又讓人想到香港的政局了。
**
舊文重溫:對理想,不只是要堅持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