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曾老師再從珠峰撤回來

知道尼泊爾發生了大地震,立即想到,再度前往攀登珠穆瑪峰的曾老師怎樣了?後來獲悉,這位從香港出發再去挑戰世界第一高峰的女老師受傷了,已從登山營地撤下來。她去年登峰失敗之後今年再接再厲,是要成為香港第一名登上珠峰的女性,以向學生證明:「再難的理想,只要堅持都()有可能」。

曾老師可謂用心良苦,她要證明的道理很難說是錯的,因為只想證明只要堅持就「有可能」而已。可能性即使很渺茫,還是存在的,難以否定。那麼多人購買六合彩,就是抱着這樣的僥倖心理,希望自己可以踫上那13,983,816分之一的機會。

登上珠峰的機率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據紀錄,自人類一九五三第一次登上珠峰以來,到二零一二年,有3,842人(女性219人)成功登頂。成功率是多少?不知道,可以知道的是有近三百人在途中死亡,登山路徑兩側掩埋了120具遇難者的遺體。

雖然找不到登峰失敗者與成功者的數字作對出,但也可以想見,即使不至於「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將功成」而「千百失敗」是肯定的,幾十年來的失敗者當數以萬計。登頂的最大困難,是天氣瞬息萬變,必須捕捉到天氣變好與變壞之間短暫的間隙伺機行事,加上身體、裝備、路線、團隊的條件都配合,才能達到。這些都不是可以預先計算好的,也不是堅持下去就可以克服的。考慮到安全,我相信,攀登過程中不能只強調堅持,而要時刻考慮什麼時候應該放棄。盲目的堅持不會帶來成功,而可能是更沉重的失敗,可能意味着死亡,包括成功登頂之後,撤退過程中的死亡。這很可能是只顧登頂而沒有充分考慮下山時可能發生的天氣變化而發生的,七成死亡意外發生在下山途中。

只以能否登上山頂來判斷成敗,顯然是不全面的。這或許是珠峰這個世界最高點的光環太燿目造成的效應,讓人作出不計後果的成敗錯判,一種只接受完美的錯判。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取得成功。不能做到最好,甚至失敗了,其實可能意味着另一方面的收穫。「只有接受不完美,我們才能在成功無法企及時,善待自己和他人(摘自《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生》)。」

在電視上看到尼泊爾大地震新聞的同時,看到香港也在政改的爭拗中震盪着,一位「大狀」在街頭大聲疾呼:「我們要百分之一百的民主。」我迅速在腦海迴旋了一下,美、英、法、德、意、日……,這個世界上,哪裡有百分之一百的民主?民主是一個比珠峰更耀眼的大光環。

在現實世界中,寬容失敗、知所進退、接受不完美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教育中應當設計這方面的內容,否則,社會將充斥着「失敗者」,充斥着不滿現實的戾氣。

如果學校怎乏這方面的教材,不妨讓學生多聽美國民謠歌手肯尼.羅傑斯 (Kenny Rogers) The Gambler (賭徒)
You got to know when to hold’em,
Know when to fold’em,
Know when to walk away,
And know when to run.
**
The Gambler by Kenny Roger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X7Sx62plC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